学术综述
从事矿田构造、金属成矿和区域成矿等研究,专于矿田构造学、金属矿床地质及成矿规律,提出控矿接触带构造体系的概念和理论,并对成矿系列、成矿模式和成矿系统有独特见解。共发表专著和教材15部、论文210篇。合作主编的《矿床学》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宁芜中段铁、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合著的《宁芜玢岩铁矿》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全国优秀图书奖。
成果/贡献
较早开展矿田构造研究,提出成矿接触带构造体系和多种矿床的构造-矿化模式,主编我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著,建立矿田构造学科体系框架。再造了河北大庙斜长岩和铁矿的成岩成矿过程阐明鄂东富铁矿床成因,发现新的铁矿类型。提出区域成矿系统及演化论,主笔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区域成矿学专著。
他的研究生论文对河北大庙斜长岩及钒钛磁铁矿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以对矿区地质的精细观察为基础,基于实验测试和综合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岩石和矿体类型,建立了斜长岩类演化序列和浸染状矿石、贯入型矿石三阶段成岩成矿模式,从构造与岩石化学的结合上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证。他的论文成果被认为填补了中国斜长岩类及钒钛磁铁矿床研究的空白,一直被同行所采用。
翟裕生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合作的《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和主持的《成矿系统理论建立与华北古陆找矿实践》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2012)。他还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7)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2)。
官方链接: 翟裕生----中国科学院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