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是在中俄两国元首签署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活动大背景下,按照中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俄罗斯工程院和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等合作成立的国际新型科学组织。2020年12月22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成立仪式,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和外国专家服务司、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等有关部委单位负责人以及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等出席,各大媒体给予报道。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名誉主席由俄罗斯工程院院长古谢夫院士、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担任,副主席由俄工院副院长JI.C.亚诺夫斯基院士和中国有关专家领导等担任,成员有俄罗斯工程院中国籍院士约50人。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徐匡迪和现任院长李晓红也是其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等科学家获得其金质勋章。按照国家有关部委单位建议,俄罗斯工程院、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俄中人文合作发展中心、环球英才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4家机构共同在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名注册了合资企业-中工联创科技有限公司,以加强与各地各有关单位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交流合作,助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学术综述
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曾主持关于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曾任“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带领专家组制定强激光发展战略和计划,并在有关物理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获重要成果;提出并成功主持综合实验研究并解决多项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其科技成果曾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特等奖。
他还主持并参与了关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咨询研究工作,担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成果/贡献
【核试验】
杜祥琬主持了中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
他解决了大量中子学物理问题,提出了并研究了多种测试项目,提高了中子计算精度。由他组织的对核武器中子物理学精确化的研究,得到了数套高精确度的新参数。对中子学计算精度的规律性研究与改进,实现了中子学理论计算精确化。其研究成果满足了试验所需的多种信息及其精度要求,形成了基本完整而实用的系统核试验诊断理论,使中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在与试验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为新一 代核武器的设计与试验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使我国这一创新高科技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强激光】
杜祥琬承担了中国863计划的激光研究项目。
他提出了综合实验研究,解决了多项单元技术衔接与总体集成的工程技术问题,主持研究和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目标、重点与技术途径等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他将“863”激光技术主题调整到符合国家实际需要和科技发展的轨道上来,开创了中国强激光和强微波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有关物理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获重要成果,使中国氧碘化学激光等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专业著作】
高技术要览·激光卷》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
《核军备控制的科学技术基础》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6年)
《实验核物理学(第二卷基本粒子物理学)》(原子能出版社 1996年)
《核试验诊断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2年)
【会议论文】
《反射镜分光镜热效应简化理论模型》(第八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电力工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国电力发展论坛 )
《对高平均功率DPL的几点认识》( 2004全国全固态激光技术与应用会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机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 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 )
《两类强激光定向能:概念与应用》( 第四届全国光学学术会议 )
《新时代海归的继承和创新》(留学市场现状与未来论坛)
《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直工委和科协报告会 )
《哥本哈根会议和中国的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北航大讲堂)
《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战略》(华北电力大学“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讲座报告)
《中国应走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7’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报告会)
《寻求最优战略 打造能源发展的中国模式》( 2013年 英大传媒研究院成立仪式暨能源大讲堂)
《新能源离我们还有多远》( 泰州市委中心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专题讲座)
《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科技创新 引领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主题报告会)
《科技创新驱动 迈向生态文明》(承德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和市科协科普报告)
《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意义》(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主题评述报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机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2003 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
【期刊论文】
杜祥琬多年来撰写期刊论文数十篇,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历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
《激光核聚变物理概述》(《核物理动态》 1989年第6卷第1期/与张忠建合作)
《自由电子激光光导的数值模拟与分析》(《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1年第3卷第2期)
《红外短脉冲自由电子激光锁模的解析研究》(《强激光与粒子束》1992年 第1期/与丁武合作)
《地基强激光试验功率的近场核查方法》(《强激光与粒子束》)1993年 第4期/李彬合作)
《我国自由电子激光研究的最新进展》(《物理》1994年 第1期/与谢家麟合作)
《对自由电子激光(FEL)发展的评论》(《强激光与粒子束》1995年 第1期/与丁武合作)
《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6年 第7期)
《实际强激光远场靶面上光束质量的评价因素》(《中国激光》1997年 第4期)
《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全场补偿模拟》(《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 第6期/与李有宽陈栋泉合作)
《高能激光与应用光学的几个问题》(《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1年第12卷第6期)
《两类强激光定向能:概念与应用》(《光子学报》2002年 第Z2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机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科技和产业》2003年 第8期)
《激光窗口热透镜效应对光束质量的影响》(《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 第4期/与安建祝李有宽合作)
《物理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必备造福人类惟真创新的品格》(《科技潮》2005年 第7期)
《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求是》2006年 第22期)
《我国应发展三种概念绿色能源》(《科技导报》2007年 第16期)
《让核技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 第1期)
《利用“今日阳光”是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潮》2009年 第4期)
《哥本哈根会议和中国低碳能源战略》(《杭州科技》2010年 第2期)
《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国发展带来机遇》(《科技导报》2011年 第34期)
《对我国核能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中国核电》 2012年第5卷第3期)
《人类不需要四个地球》(《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23期)
《核能发展的历史观》(《中国核电》2014年 第1期)
《我国能源安全观及战略要素的新思考》(《西部资源》 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