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和杨超助理教授等通过整合大规模对地观测数据构建了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度指数,探究了2000-2020年亚洲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多尺度威胁程度(包括亚洲- 48个亚洲国家-6502个亚洲陆地保护区),相关成果以 “Human expansion induced biodiversity crisis over Asia from 2000 to 2020”为题发表在Research上。

Citation: 

Yang C, Li Q, Wang X, Cui A, Chen J, Liu H, Ma W, Dong X, Shi T, Meng F, et al. Human ExpansionInduced Biodiversity Crisis over Asia from 2000 to 2020. Research 2023;6:Article 0226. https://doi.org/10.34133/research.0226

01

研究背景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粮食安全、生计、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发展以及预防未来流行病至关重要。亚洲约占世界人口的60%,由于其大规模的保护区(PAs)和受威胁物种(threatened species)而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急地区。卫星观测显示,自21世纪以来,亚洲的高地(山地和丘陵地区)和低地(平原地区)都经历了人类活动的急剧扩张(图1)。人类活动扩张的加剧导致了广泛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并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然而,人们对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知之甚少。本研究全面评估人类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特别人类活动在低地和高地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差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5陆地生命)提供依据和新的见解。

图1 卫星观测的高地上的人类活动扩张, 包括耕地开垦 (左) 和人造地表的开发(右)

图像来源于Google Earth影像

02

研究进展

深圳大学团队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评价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威胁度指数(threat degree index),探究了2000-2020年亚洲尺度、亚洲48个国家尺度、亚洲6502个陆地保护区尺度(2000年之前建立的保护区)上的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

人类活动扩张对受威胁物种的干扰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物种的减少和灭绝,并最终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巨大威胁。本研究开发的威胁度指数可以作为衡量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威胁程度的指标。首先,我们探测了亚洲所有的人类活动扩张斑块(主要指2000-2020年期间耕地开发和人造地表创造);其次,分别制作了人类活动扩张斑块数量分布密度图、斑块面积大小分布密度图、斑块中卷入的受威胁物种数量(如陆地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植物)密度图(图2和3);最后通过集成斑块数量密度图、斑块面积密度图和斑块中卷入的受威胁物种数量密度图,建立了威胁度指数(方法详见论文),并在多个尺度上评估了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并且分析了威胁程度在低地和高地上的差异。

图2 威胁度指数的三个参数计算原则:A斑块数量的密度图,B斑块面积的密度图,C斑块中卷入的受威胁物种的密度图

图3 人类活动扩张斑块中卷入的受威胁物种数量计算原则

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期间,人类活动扩张对亚洲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广泛的威胁,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图4),其中马来西亚、柬埔寨和越南的威胁程度最大(约为亚洲平均水平的1.5-1.7倍)。三分之一的亚洲国家(大多数为东南亚国家),高地上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比低地上的更大。此外,高地上的人类活动扩张更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亚洲约75%的陆地保护区内都出现了具有威胁度的区域(涉及26个国家的4866个保护区),并且人类活动在保护区内的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高于非保护区。

研究结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15(SDG-15)提供了新的见解,并表明东南亚各国和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扩张可能会阻碍SDG-15的实现。为降低威胁程度,所有国家都应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措施。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应加快经济转型,以减少对高地开发的依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应减少对东南亚国家商品贸易的需求(即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的贸易),以缓解人类活动扩张,特别是在保护区内和亚洲高地。

图4 2000-2020年期间亚洲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分布: A 威胁程度图(1×1 km2分辨率)和平均威胁度, B威胁水平(即高、中、低)

03

未来展望

本研究揭示了2000-2020年人类活动扩张对亚洲生物多样性的多尺度威胁。本研究尽管考虑了世界保护区数据库(WDPA)提供的保护区,但不同国家可能有一些地方保护区,WDPA尚未对其进行评估,未来的研究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人类活动扩张对地方保护区的威胁。此外,未来的研究同样可以借鉴本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在亚洲地区如何设立生物多样保护优先级区域。

04

作者简介

杨超,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遥感、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主要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Research、Habitat International、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Ecological Indicator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等刊物上。

李清泉,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主任。曾任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2012年7月至2022年2月任深圳大学校长。长期从事精密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科学等研究,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类一等奖多项。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Research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5部,授权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