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以“共建创新生态·共享科技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简称“海科会”)在成都开幕。在上午举行的天府论坛上,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亚里耶·瓦谢尔、印度TERRE政策中心主席拉杰德拉·山地、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勇和青岛大学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李小光等5位大咖,从医学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到绿色航空科技发展,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趋势与机遇到数字经济、东数西算,带来了高含金量的主题演讲,贡献了“最强大脑”的智慧碰撞。

2.jpeg

9月11日上午,第二十一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开幕式暨天府论坛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李志强 摄
聚焦前沿科技大模型已成人工智能巅峰对决战场
天府论坛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各大领域的应用成为大咖们关注的焦点。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大学教授亚利耶·瓦谢尔,重点聚焦“人类医学研究中计算机的使用”。
“如今我们所拥有的巨大算力,能够在医学研究中解决很多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亚利耶·瓦谢尔说,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系统在分子层面是如何运作的。通过计算机建模,可以了解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帮助研发药物,在对抗传染性疾病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近一年来火爆全球。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从商业应用到文化创意产业,显著降低制作成本和准入门槛、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对数字经济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孙茂松还对成都市发展人工智能提出建议,“应加大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培育一支具备这种能力的科研队伍。大模型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巅峰对决的终极战场,如果没有参与,这肯定是个短板。”
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这也得到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勇的共鸣。
石勇分析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大、增速快、数据存储完备,但也面临着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关键环节被“卡脖子”、国际话语权不高等挑战。对此,石勇提出建议:持续强化数据开放与数据保护;持续推动大数据职业技能培训,缓解数字经济建设人才短缺问题;持续加强“卡脖子”工程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一卡一码”民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征信体系;积极参加各类数字经济相关国际组织,提高国际话语权。
聚焦低碳环保要努力研发新一代的航空动力源
低碳环保这一主题,也是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人类从洞穴走出来时,就开始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前主任、印度TERRE政策中心主席拉杰德拉·山地演讲的题目是《高科技是实现净零的加速器》。他在演讲中直言:我们现在处于充满危机的时代中。这个危机,就是气候危机。
拉杰德拉·山地说,如今我们要团结一心应对这一问题,“人才和科技都非常重要,我们不要再浪费时间了。”他说,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科技的重要性,现在的数码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助力我们更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他列举了不少例子,从工业到教育,从农业到互联网,“我们需要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机器人、VR、AR这样的技术。”他说,只有技术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演讲的最后,拉杰德拉·山地还提到了向自然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与自然和平相处,而非针锋相对,一定要团结起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净零排放。”
“新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在于推动能源结构改革。”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青岛大学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李小光的演讲题目是《绿色航空科技发展及氢动力航空器关键技术》。
“存在的挑战不少。”在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的行业背景和现状后,李小光直言,想要实现既定的“双碳”目标,我们的航空工业在动力系统的燃油方面就要下大力气,要努力研发新一代的航空动力源,包括氢燃料电池,“要达到零污染、零排放、补料快、续航长,要做的工作很多。”谈及未来,李小光展示了一个小装置,它可以收集不同地区的二氧化碳含量,“这样的研究也会是我们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