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IDC2023第四届化学创新药与改良型新药研发论坛(以下简称“IDC2023”)于3月23-24日在上海盛大举行。主办方上海傲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药精通Bio,协办方海创药业、开拓药业、南京奥瑞药业,以及特别支持单位成都华西海圻共邀请来自全国大咖52位专家学者、42家支持机构、1106位参会嘉宾相聚于此,在各方的支持下,IDC2023论坛顺利举办,圆满闭幕

640.jpg

张绪穆,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

抗新冠口服药Shen26的研发

张院长首先通过新冠病毒对世界的影响指出抗病毒药物具有广大的市场,目前严重威胁人类的病毒大部分都是RNA病毒,抗病毒聚合酶和病毒蛋白酶(分子结构较保守)的靶向小分子药物是控制新发突发病毒的有效药。对于目前阶段新冠病毒国际治疗效果最好的两类小分子创新药,张院长作了简述并表述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中国急需自主可控的抗新冠特效药口服药。接着介绍了自己的公司情况和团队成员,最后详细介绍了SHEN26口服药,指出SHEN26具有广谱抗病毒潜力,对多种突变株有效,作用机制不同于辉瑞Paxlovid,容易大规模生产,将可成为必要的可及性高的抗疫战略药品。

640.jpg陶维康,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兼全球创新研发总经理

ADC药物研发进展与挑战

陶总首先介绍了ADC研发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指出目前全球重磅交易不断,主流药企纷纷布局ADC,接着陶总从靶点选择和抗体优化、细胞毒药物优化、连接子优化、偶联方式优化四个方面介绍了ADC药物的设计,非癌症适应症或将成为ADC下一片“蓝海”。最后陶总阐明了ADC药物创新研发的未来方向:在竞争激烈的ADC领域,满足临床需求的差异化布局(新靶点/技术/适应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策略,靶向偶联药物的外延广阔,新技术将ADC的应用空间不断扩展更多新概念的ADC技术则仍需要临床验证。

640 (1).jpg

赵宇,力扬企业有限公司 业务发展总监

样品制备自动化

赵总监首先介绍了SOTAX TPW全自动样品制备平台,集成样品称量、加溶剂、提取、过滤、稀释等功能,高达200个样品处理量并通过视频展示了这个自动化平台。利用自动化设备建立了XX片剂含量均匀度测试自动化检测方案,该方法简便、高效、准确、可靠,所有测试的厂家和批次在制定的方案中含量均匀度均符合要求,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均可以追溯,并以电子记录的形式保存下来。最后赵总监总结了SOTAX自动化样品前处理平台优势:节省10倍以上溶剂用量,减少废液产生,环保节能,实验流程全程监控,数据完整性与国际和国内法规接轨,与制药行业顶级药企联合研发,用户遍及全球,专注药物含量均匀度、含量测试以及有关物质等测试。

640 (2).jpg

吕东浩,美国锐格斯公司创始人及首席咨询官,前FDA CMC审评官员

晚期临床阶段新药制剂的研发及法规要求

吕教授首先指出IND/NDA (CMC) 研发过程的核心要素:确保生产工艺的可靠性、确保产品的安全性、确保治疗的有效性。接着吕教授介绍了NDA中的固体制剂溶出实验和生物豁免,溶解方法属性包括低可变性、药物溶解百分比随时间变化的可识别斜率、检测产品关键质量属性变化的能力和一种有意义且“临床相关”的溶解方法。F2的测试要求剂量单位的数量应为参考和试验或变更后药品的12个,至少需要三个时间点,计算中只能使用一个高于85%的溶解值,当在15分钟内(3个pH)溶解超过85%时,不需要f2。

640 (3).jpg

郑铮,予路乾行生物科技董事长、创始人

分子动力学:新药研发分子机制背后的精密科学

郑总首先简单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技术的背景,指出计算机药物设计技术目前已扎根于新药研发产业链,该技术快速显示出产业价值,有效降低了约30%的新药研发资金投入及时间成本。多尺度分子动力学主要支持药物发现到临床前阶段,解决不可成药靶点,提高新分子的中标率。郑总通过蛋白质分子功能机制探索+药物设计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工作成果:

交付迅速:在2轮之内交付8个分子,其中2个通过了细胞活性实验;药效达标:化合物的细胞实验结果达到苗头化合物定义标准,且优于现有的阳性化合物,正在与客户方进一步优化之中。最后郑总表示药物发现正从静态照片走入电影时代,未来分子动力学结合AI模型运算平台有助于解决传统药物设计的痛点问题。

640 (4).jpg

圆桌讨论:突破内卷,差异化研发,共讨中国药物开发的创新之路

主持人:邴铁军,北京爱思益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叶祥胜,润佳医药公司首席科学官(CSO)

付利强,杭州格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郑铮,予路乾行生物科技董事长、创始人

王佳亮,上海睿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化医学副总

吕东浩,美国锐格斯公司创始人及首席咨询官,前FDA CMC审评官员

3月23日
论坛一:化学创新药研发论坛
640 (5).jpg
杨小宝,标新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分子胶与PROTAC交叉融合用于肿瘤和免疫药物研发

杨总分享了分子胶与PROTAC交叉融合用于肿瘤和免疫药物研发相关主题授课,在众多化学创新药研发技术中,Protac技术是一种颠覆性的小分子药物开发模式,具有解决传统小分子药物技术众多难点:①人体内85%是的蛋白俄日不可成药蛋白②以Protac和分子胶为代表的蛋白降解技术是的讲解转录因子和支架蛋白等缺少结合口袋的蛋白③低剂量的催化活性即可起效④降解消除致病蛋白从而克服创痛小分子耐药性等。最后分享了众多Big Pharma都投资蛋白讲解领域,同时也发现市场上缺少同事布局研发分子胶盒PROTAC的企业。

640 (6).jpg
张海龙,上海拓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研发和FIDA技术支持
基于泰勒分散分析对PROTAC分子三元复合物的形成进行全面表征

张海龙张总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基于泰勒分散分析对PROTAC分子三元复合物的形成进行全面表征”。 这是一种对三元复合物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表征方法,这项工作主要是通过拓澳生物独家代理的丹麦FIDAbio公司的FIDA1这款仪器来实现的。张总指出FIDA运用的是第一性的检测原理,是一台多功能的生物物理检测设备,可以进行多种生物物理参数的检测,且维护费用很低,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除此之外,张总表示FIDA是基于溶液内的检测,避免了固定化和空间位阻对检测的影响,FIDA降低新药研发成本,提升成功率,同时FIDA是少数可以同时进行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检测,并将二者进行联系的仪器。

640 (7).jpg
付利强,格博生物联合创始人、资深副总裁
分子胶蛋白降解剂的发展历程、挑战与未来前景

付总先分享了Thalidomide的历史发展,分析这个药物如何从医疗奇迹变成了医疗灾难,之后列举了一些医师治疗中遇困难的例子。针对这些情况,付总提出来他的解决方案。GluBio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平台,它有着开发强大的疗法来治疗人类疾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正在多个治疗领域推进各种高选择性小分子降解剂产品线。

640 (8).jpg
张浩,晶泰科技化学服务副总裁
自动化智能化药物发现解决方案

张总分享了智能化自动化加速药物的发现,张总表示新药研发的痛点:试错慢、试错成本高和预测难度大,但是AI可以加速DMTA循环:比如AI药物设计,逆合成路线分析、反应条件推荐,助力整合和分析预测数据和实验数据。张总提出了晶泰科技从靶点到 PCC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晶泰科技的化学合成服务ChemArtTM依托自动化合成工作站,采用人机结合的服务模式,智能自动化化学合成平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从大量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专注于研发,进而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实验精度,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保证了实验安全。

640 (9).jpg
李兴海,海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首席科技官
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加速新药研发:海创药业管线布局策略

李总分享了海创药业对于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加速新药研发管线布局的策略。李总针对不同的项目出现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且介绍了PROTAC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的原理。李总也透露了HP518I期临床的进展和其他的项目进展,并且表示ER是已验证的乳腺癌治疗靶点。李总认为PROTAC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和深广的发展空间,并对此提出总结和展望。

640 (10).jpg
杨海涛,上海科技大学正教授
病原体药靶与抑制剂开发

杨教授针对新冠感染的蛋白酶靶标的结构和抑制剂的发现做详细展开,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以及科研规划。

640 (11).jpg
王佳亮,上海睿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化医学副总
靶向蛋白降解的现状和展望

王总针对靶向蛋白降解的现状和展望进行了探讨。表示了现有技术的缺陷性,表示下一代E3配体的开发是靶向蛋白降解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对此,王总从来源于病毒的天然PROTAC为开发下一代E3配体中提供思路。王总详细介绍了Cullgen的下一代E3配体开发平台,以及基于E3A配体的PROTAC的优势,最后讲述了蛋白靶向降解技术的萌芽、成长和未来。

640 (12).jpg
张继跃, 奥瑞药业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基于新型E3连接酶的PROTAC靶蛋白降解技术及其应用

张博士探讨了基于新型E3连接酶的PROTAC靶蛋白降解技术及其应用,介绍了靶向蛋白降解的机理和应用,以及PROTAC的药物研发发历程。同时,PROTAC分子的理性设计和成药性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张博还介绍了组织特异性的E3连接酶平台,组织特异性E3连接是PROTAC技术新的突破口,最后张博介绍了组织特异性的E3连接酶的应用。

640 (13).jpg

圆桌讨论:给新药研发带来变革的科学突破性技术有哪些?

冯焱,上海领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张浩,晶泰科技化学服务副总裁

李兴海,海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首席科技官

汪俊,凌科药业共同创始人&首席科学官

杨小宝,标新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张继跃,奥瑞药业首席执行官

3月24日
论坛一:化学创新药研发论坛
640 (14).jpg
任峰 ,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

任总分享了下一代人工智能和智能实验室技术赋能新药研发的成果。任总展示了传统疫苗开发所遇到的困难,然后任总展示了全自动化的信息平台和使用方法之后,任总展示了在小鼠模型里得到的的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最后,任总展示了Insilico Medicine 的团队和发展历程。

640 (15).jpg
马兴泉 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化学部高级副总裁
小核酸药物研发中的药物化学  

马总介绍了小核酸药物研发中的药物化学的发现。马总先是介绍了药物研发的历史历程和分类,之后介绍了现在市场上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并举例说明,以及对其做了一个摘要。马总解释了有关的传递系统的原理和作用途径最后,马总展示了美迪西现在的研发管道和团队优势,以及在相关技术上的优势

640 (16).jpg
窦登峰,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先导化合物发现中心副总裁
蛋白降解剂开发的差异化创新

窦总介绍了蛋白降解剂开发的差异化创新。窦总介绍了成都先导的新药研发平台,和成都先导DNA编码化合物库(分子种类大于12,000亿),以及蛋白降解剂药物的发展趋势。窦总还展示了成都先导蛋白晶体高通量筛选、X光衍射和结构解析,和基于DEL技术的E3连接酶配体发现。窦总表示CRBN新配体具有更强的靶向蛋白降解能力,对基于TRIM21和CRBN的BRD4 PROTACs蛋白降解进行了对比,最后,窦总介绍了五种PROTAC蛋白降解剂的合作模式。

640 (17).jpg
余强,盛世泰科CEO
Chimera-医药江湖的多头兽

余总先是介绍了CAR-T的疗法、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以及ADC疗法、药物,还介绍了PROTAC的作用机制和企业图谱。之后余总介绍了SPARSENTAN的作用机制,并以糖尿病为例。最后余总介绍了FBDD的原理,以及ChimEra赋予了FBDD技术平台新使命,并且透露了CGT-2201已获临床许可,优势明显。

640 (18).jpg
邴铁军,北京爱思益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思新异》通量靶点降解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邴总介绍了通量靶点降解技术平台的构建和应用。 邴总表示现在依旧要面对一些困难,并且针对这些困难提出的解决方案。邴总举例一些例子来展示该平台,以及透露了邴总在一些相关研究中得出的一些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邴总介绍了现在所运用的平台以及改平台的优势,也提到了他现在的公司的发展状况。

640 (19).jpg
吴凯,赛默罗生物科技联席CEO
神经病理性疼痛创新药物的开发

吴凯吴总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创新药物的开发进行探讨。吴总先是对疼痛进行了背景分析和分类以及对患病率进行探讨。吴总展示了现在神经性疼痛药物开发的挑战,以及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吴总分享了赛默罗的疼痛创新管线,表示了其在研产品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现有疼痛的一线药物的潜力,最后,对学企合作解决疼痛难题提出了畅想。

640 (20).jpg

樊后兴,南京同诺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

针对难成药性靶点的小分子药物研究

樊博针对难成药性靶点的小分子药物研究进行的探讨,解释了难成药性靶点难点在哪里以及相对的解决策略。同时樊博对变构抑制剂做出来详细的介绍,随后樊总也介绍了“合成致死”的原理。樊博表示靶向RNA小分子药物有着广泛的临床需求。最后樊博发表了总结,也透露了同诺康的研究管线的现状。

640 (21).jpg
刘顺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立体多样性共价分子库及新靶点药物发现研究

刘教授分享了立体多样性共价分子库及新靶点药物发现的研究。刘总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以及共价药物的研究情况,针对共价药物的开发的技术瓶颈,刘总提出了解决方案。之后刘总解释了共价分子库在选择性和高筛选效率上的优势,并以一锅构建、骨肉瘤治疗为例。最后刘总对共价分子库发表了总结。

640 (22).jpg
陈南,南京科络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化学蛋白质组学加速药物发现

陈总对化学蛋白质组学加速药物的发现进行探讨。陈总先从行业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以及提出解决方案,并且介绍了南京科络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团队和发展历程。之后陈总对创新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与PCC开发进行探讨,并且展示了案例和研发管线。最后陈总介绍了创新药物靶点的发现,并且举例详细说明。

640 (23).jpg
李敏,华海首席科学家兼上海华汇拓医药科技董事长
抗新冠小分子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

李总先是对中美两国的新冠疫情现状做了分析,以及对病毒进行分析和新冠小分子药物开发靶点的介绍。之后介绍了RdRp抑制剂,3CLpro抑制剂,PLpro抑制剂,解旋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结果以及进展。李总展示了新冠靶点研发的现状,也透露了华海PCC的研究成果。

640 (24).jpg
单波,德琪医药首席科学官
针对KRAS-ERK通路的抗肿瘤化学创新药物的开发

单总针对KRAS-ERK通路的抗肿瘤化学创新药物的开发进行探讨。单总表示ERK1/2 抑制剂具有治疗针对BRAF和RAS突变肿瘤的巨大潜力,对ATG-017进行了总结:一个潜在的best in class 小分子ERK1/2 抑制剂。并且ATG-017有着诸多优势。之后,单总展示了德琪医药的现状和现状的生产管道。

640 (25).jpg
郁征天,上海宇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TO, 联合创始人
基于蛋白动态的变构药物开发

郁总对基于蛋白动态的变构药物的开发进行探讨。郁总表示基于蛋白动态的变构药物开发,小分子药物开发亟需新突破。之后郁总展示了AlloStarTM变构药物研发平台以及AlloStarTM — AlloMatrix模块、AlloStarTM— AlloMD模块,郁总表示CASE Study – FGFR4高选择性变构口袋的发现,也是高选择性变构抑制剂的发现最后郁总透露了宇道生物的研发管道。

640 (26).jpg

圆桌讨论:在创新药众多疾病领域中,如何做到脱颖而出?

樊后兴,南京同诺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

刘东舟,华东医药首席科学官/创新药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

李敏,华海首席科学家兼上海华汇拓医药科技董事长

郁征天,上海宇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TO, 联合创始人

3月23日
论坛二:改良型新药研发论坛

640.png

潘卫三,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原院长

创新给药系统与改良新药的研发思考

潘教授首先通过四个例子阐明加速释放或增强吸收制剂技术的创新对改良型新药产品的促进作用,包括热熔挤出技术、多肽给药技术、纳米晶技术、3D打印技术。接着用胃内滞留释药技术、离子交换树脂技术、渗透泵释药技术、微丸压片技术继续阐明缓释给药技术的创新对改良型新药产品的促进作用。受益于机械工程、高分子材料、计算机技术、化学和分子药剂学等各学科的发展,新剂型的设计和开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与进步。药物剂型从最初的普通片剂、丸剂、普通注射剂等发展到高端口服缓控释制剂、微纳米粒注射剂、长效注射剂和植入剂等多种剂型。最后伴随着创新药审批、医保加强控费等政策出台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创新药市场化提速,包括改良型新药在内的创新药在医药市场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加大,我国正在经历“仿制药-难仿药-同类最佳-同类首创”的转变与突破。

企业微信截图_1684647097201.png

范军,越洋医药首席技术官
改良型新药的临床价值、商业价值和实现路径

范博士首先介绍了改良型新药开发进展,改良新药已成为药物研发的大势。结构改良和释放行为都带来创新药,释放行为改良带来的临床优势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而缓控释新药是改良型新药中占比最大的类型,缓控释新药一定程度上可以抗击仿制药的冲击。接着赵博士指出现有缓控释平台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渗透泵技术并没有达到体内血药浓度平稳。针对这一问题,越洋的专有技术真正实现体内血药浓度更加平稳,降低副作用,持续有效,目前越洋医药口服缓控释新药获批临床批件数量位于全国第一。

640 (27).jpg
陈航平,广州新济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高端药物制剂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陈博士首先介绍了制剂创新药机遇,表示制剂创新药是未来十年的黄金赛道。围绕高端药物制剂的开发挑战与策略,陈博士提出了四点建议: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开发临床优势改良制剂、打造特异制剂平台,利用技术赛道竞争市场、解决多重制剂技术,助力创新药开发成药性、选择制剂研发机构,加速制剂新药战略合作。接着陈博士具体阐明了建议,指出可溶性微针可提高鲑鱼降钙素的稳定性,针尖药物高达85%,可显著降低体内血钙水平,在临床优势显著。凝胶膏剂的成型工艺壁垒较高,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溶致液晶血药浓度稳定,安全性好;可显著发挥镇痛作用。

袁.png
袁韫聪,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吸入制剂505(b2)非临床安评特点及要点

袁总首先介绍了改良型新药505(b)(2)的特点以及优势,改良型药物可借鉴已知活性成分药品的研究数据缩短临床研发周期,在药物经济学方面具备更高“性价比”。接着从指导原则、给药方式、剂量换算、局部评价四个方面介绍了吸入药物非临床研究特点,非临床肺功能检测提高检测呼吸系统毒性的灵敏度,肺功能检测指标可以指导临床和非临床转化,非临床肺功能检测可作为吸入药临床试验的监测指标。最后袁总通过一些案例从药效、药代、毒理三个方面评价吸入改良型新药非临床研究。

640 (28).jpg
郭玉申,上海亚虹医药高级副总裁
505(b)(2) 改良型新药中的新适应症产品开发策略

郭总首先介绍了新药开发中的新适应症,指出改良后药品用于境内已上市药品未获批的适应症,与该适应症的标准治疗相比,具有明显的临床获益。新适应症的剂量和持续时间并不一定与原适应症相同,可能需要新的毒理试验。新适应症的的药效学反应并不一定与原适应症相同,也必须在疾病的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估。针对新适应症开发的安全性,郭总指出新适应症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新适应症可能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急性 vs. 慢性病),新适应症针对不同的的疾病人群(如老人和儿童),新适应症所用的处方或给药途径不同,如果原化合物较老,可能需要将杂质控制和安全性研究升级到目前的标准。

640 (29).jpg
杨劲,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改良型新药的立项思路及相关技术平台简介

杨教授首先指出新药的研发起点在于满足临床需求,介绍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药/改良型新药的研发,接着介绍了现有治疗手段的不足,通过紫白案例介绍了临床优势并且临床优势需要开展确证性临床试验。接着针对改良型新药立项评估的内容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原研药的研究基础是否扎实?原研药的上市逻辑是什么?哪些可以借用?未被满足临床需求有哪些?我们想解决其中哪个具体问题?差异化是否会带来额外的风险?需要什么样的差异化,才能实现临床价值?杨教授作出了解释。

640 (30).jpg
肖文璟,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主任
纳米药物的生物分析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探讨

肖主任首先介绍了纳米药物的简介,它的优点包括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保护活性基团,提高药物体内外稳定性、改善药物的溶出或释放行为,缓释或延长半衰期、实现主动、被动靶向。接着肖总介绍了纳米药物的体内药物浓度分析的两种常用处理方法,总药物浓度检测和游离药物浓度检测,指出目前纳米药物体内浓度分析的三大难点:共沉淀、稳定性、定量限。最后肖主任通过几个实例分享介绍了公司试验设计与样品处理方法。

640 (31).jpg
李旗,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研究院院长
干粉吸入剂(吸入粉雾剂)的机遇与挑战

李院长首先介绍了干粉吸入剂概况和典型干粉吸入剂制备与给药简化流程,接着指出开发干粉吸入剂面临的挑战,干粉吸入剂属于高端复杂制剂产品,原辅料评价指标多,筛选成本高,质量限度窄处方开发成本高,工艺设计与开发难度高,开发主动型装置设计复杂、成本高,精度要求高干。最后李院长阐明了干粉吸入剂使用现状与机遇,吸入制剂新药和仿制药均具有最低的批准率 (PK, 生物利用度,疗效,安全性等核心障碍), 反映了该剂型拥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干粉吸入剂优势有较大提升空间并提出把高端新兴的科学技术(计算机模拟、生物材料、纳米技术、粒子工程、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等)充分应用到粉体、装置和处方生产工艺三合一的创新优化中,开发出按个体目标设定的优质干粉吸入制剂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展望。

640 (32).jpg

圆桌讨论:以始为终做改良型新药,立项之初该如何结合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展开工作?

针对以始为终做改良型新药,立项之初该如何结合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展开工作这个问题,上海亚虹医药高级副总裁郭总,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李旗博士和广州新济药业创始人吴院长表示立项是成功的一半,以前立项主要从技术上考虑,现在需要更关注市场,不光要考虑临床的满足,也要考虑市场的回报。针对未来改良型新药发展的前景这个问题,三位老师表示,今后几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只要坚持在技术上深耕,能够有自己的特点,改良型新药是会有很好的前景,并且表示未来国内企业要和国外企业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打开国内瓶颈。

3月23日
论坛二:改良型新药研发论坛
640 (33).jpg
李亚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药物制剂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长效注射剂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李主任首先介绍了长效注射剂的优点和缺点,接着重点介绍了纳米晶长效注射剂、长效微球注射剂、长效凝胶注射剂、siRNA长效注射剂。长效注射剂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是研发的热点领域之一,但它的技术壁垒较高,药学研究方面,不同的产品,需采用个体化的处方或生产过程,要有相关制剂的技术平台,过程控制严格,多为无菌操作工艺生产,需从物料源头无菌控制对生产设置要求较高,无法标准化定制,难以线性放大和大规模生产。最后李主任介绍了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阿立哌唑、罗替戈汀三种药物,分析了项目剂型优势。

640 (34).jpg
韩飞,博志研新制剂服务中心负责人,执行总监
胶束制剂的开发思路及评价方法

韩总监首先介绍了纳米载体给药系统和胶束,胶束指在水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时,分子自组装形成有序排列的热力学稳定胶太团聚体。胶束的制备方法包括聚合物胶束包载药物的方式合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韩总监详细介绍了空白胶束载药法、透析法、乳化法、溶剂挥发法、冻干法并且介绍了胶束的体内外评价方法。最后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了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多西他赛聚合物胶束、阿霉素聚合物胶束、表阿霉素聚合物胶束、顺铂聚合物胶束、奥沙利铂聚合物胶束、乙基-10-羟基喜树碱聚合物胶束的特点。

640 (35).jpg
陈芙蓉,天诚新药评价药效学技术总监
改良型新药非临床药效学评价策略及案例分析

陈总监首先指出改良型新药研发优势:生命周期长、收益高,由于改良型新药非临床研究缺乏全面、系统的指导原则,因此非临床评价关注点应该包括提高有效性、提高依从性、改善安全性。接着陈总监提出非临床药效学评价策略核心在于验证立题的合理性,鼓励药物开发创新,而不需要重复研究来证明药物的已知信息,突出改良前后药物药效的差别。改良型新药开发关注点包括立项、临床和注册、制剂技术和专利。通过拆分单个对映异构体的案例分析体外和体内研究,表明与消旋体、左兰索拉唑相比,右兰索拉唑具有优效性。最后简单介绍了天诚新药,天诚新药评价是非临床药效学评价和高端制剂评价平台,具有丰富的改良型新药项目经验。

640 (36).jpg
常洪伟,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促进中心招商分局长
专业化园区--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常局长首先介绍了泰州这座城市,泰州工业基础扎实,医药产业发达,国内外医药企业数超过1300,覆盖化药,生物药,疫苗,诊断试剂等领域。接着从功能定位、服务团队、创新平台、政策支持四个角度介绍产业园的专业化建设。泰州产业园区是科研开发区、生产制造区、教育教学区、会展交易区、康健医疗区、综合配套区,提供产品申报服务、具有完善的医药物流配套,在启动资金方面,可以提供最高2亿元人才项目扶持资金。

640 (37).jpg
汪晴,大连理工大学药学系系主任/教授
透皮给药的体外实验研究与数据有效性问题

汪主任首先介绍了透皮技术以及应用的领域,接着介绍了横式扩散池和立式扩散池,立式扩散池应用比较广泛,但药物经皮渗透动力学研究,一般采用横式扩散池,通过实验数据和结果阐明了不同转速对药物释放实验的影响。芍药苷对P-gp有抑制作用,当加入抑制剂维拉帕米后,会因两种药物与P-gp竞争结合导致芍药苷渗透性改变。离体皮肤中,P-gp的活性会随时间逐渐降低,破损皮肤实验应采取新鲜皮肤,保证实验准确性。最后汪主任用图展示了数据处理与有效性验证以及概括了IVRT&IVPT实验设备与方法。

640 (38).jpg
王晓飞,上海欧米尼医药药物制剂部总监
从研发到生产-吸入制剂技术转移过程中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王总监首先介绍了吸入制剂简介和质量控制,接着指出药品技术转移是指将药品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联的产品和工艺过程从研发方或持有方转移到接收方的过程,从研发转至生产是实现产品的商业化,也就是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技术转移总体认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非常多的研究数据支撑,药品技术转移应用范围包括首次转移和二次转移。最后王总监表示吸入制剂技术特点包括人员要求高、设备要求高、原辅包控制要求高、特殊的法规要求、严格多变的环境要求。

李.png
李剑光,海昶生物首席科学家 
新型脂质纳米粒核酸给药系统

李博士首先介绍了信使核糖核酸疗法并且列举了批准的反义药物,接着李博士阐述了递送的困难包括快速清除、缺乏组织特异性和不能穿过细胞膜,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化学改装和重新配制成纳米颗粒的解决方法,接着李博士通过图列向我们展示了ASGPR介导的siRNA递送机制,提出了开发信使核糖核酸疗法的挑战和解决方法,讲述了序列优化与化学修饰以及用于信使核糖核酸递送的脂质纳米粒子的概念,介绍了可电离脂质选择的影响,分析了QTsome这个平台的优点。最后李博士表示需要化学修饰和靶向递送相结合才能有效递送核酸疗法,改善递送对于成功开发罕见病以外的核酸疗法至关重要。

李坤.jpg

李坤,宣泰医药研发副总
创新药/改良药的制剂技术选择策略

李总首先介绍了药品开发和生命周期,新药开发周期>10-15 年,改良药开发周期3~5 年。从临床研究的要求,化合物本身的特性影响,临床处方筛选研究,创新药制剂开发的工艺选择四个方面李总详细介绍了创新药制剂技术选择策略。接着李总介绍了即配制剂一般操作步骤和临床制剂工艺选择,口服改良药制剂技术选择策略包括提高药物的暴露量/绝对生物利用度、降低服药次数、快速起效、注射替代。最后宣泰医药是一个难溶药物增溶技术平台、缓控释药物制剂研发平台以及固定剂量药物复方制剂研发平台, CRO/CDMO业务:赋能国内外新药开发。

640 (39).jpg
王龙,上海奥全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注册和商务副总裁
改良型新药和FDA505(b)2注册策略选择

王总首先比较了改良型新药和505(b)2的注册要求的差异,接着通过比较505(b)(1) 和505(b)(2)指出505(b)(1)流程是该行业所熟悉的流程;它是针对大型制药公司发现的新药而执行的,而505(b)(2)工艺可以服用现有药物并进行小的修改,通常会显著提高药物使用效率,造福患者。最后王总指出改良型新药的定义---应具备明确的临床优势,立题依据:明确的临床需求(feasibility)---临床优势即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640 (40).jpg
李闯创,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
新一代天然抗癌分子紫杉醇类药物的研发

李教授首先介绍了紫杉醇类药物的研究背景,指出天然产物合成在合成化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化学合成是药物研发中重要一环。接着李教授介绍了我国天然药物的研发现状,提出建立新型[5+2]环加成反应的研究思路并且详细阐明了环香茅醇的首次全合成、权霉醇的高效不对称合成、秋水仙碱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的三大应用。最后李教授总结了近年科研工作,重点介绍了紫杉醇的不对称全合成。

640 (41).jpg
魏丽萍,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毒理负责人
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非临床评价策略

魏博士首先介绍了我国医用同位素应用现状,根据放射性药品的分类,分为放射性体外诊断药物、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和放射性体内治疗药物。接着魏博士列举了FDA已上市放射性药物并且概括出放射性药品的主要特点:放射性,化合物含量低,不稳定性,自辐射分解。

对于FDA 关于微剂量(≤100 μg)放射性诊断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建议(2018),魏博士作出了详细介绍,最后魏博士介绍了放射性药物安全系评价实验流程包括放射性供试品转运、COA信息、 给药制剂配置和制剂分析、给药、辐射防护、放射性废弃物处理。

640 (42).jpg
郭菁,弗若斯特沙利文高级咨询总监
改良型新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郭菁博士首先介绍了改良型新药发展现状和未来,指出改良型新药在原有药物基础上进行改进,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且改良型新药投入产出比优越,已有多款产品展现了不俗的商业化前景。接着郭菁博士表达了她对创新制剂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展望,创新制剂是推动改良型新药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创新制剂给药途径具有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临床需要。郭博士也表示创新制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创新制剂上市后受采集影响相对有限,可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毛利;创新制剂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考验规模化生产能力。最后郭博士介绍了沙利文为医疗企业提供一站式投融资咨询服务。

IDC2023·第四届
现场合照
640 (43).jpg

640 (44).jpg

640 (45).jpg

640 (46).jpg

640 (47).jpg

640 (48).jpg

640 (49).jpg

640 (50).jpg640 (51).jpg

640 (52).jpg

640 (53).jpg

640 (54).jpg

IDC2023·第四届

精彩瞬间

640 (55).jpg

640 (56).jpg640 (57).jpg

640 (58).jpg

640 (59).jpg640 (60).jpg640 (61).jpg640 (62).jpg640 (63).jpg640 (64).jpg640 (65).jpgIDC2023·第四届

支持单位
640 (66).jpg

再次感谢所有出席IDC2023论坛的演讲嘉宾、支持单位、参会嘉宾,因为有您们的关注与支持IDC2023才能顺利圆满举办。现如今如何从创新技术中洞察未来发展趋势,找准最大的风口,期待在IDC2024第五届化学创新药与改良型新药研发论坛中共同见证!预约IDC2024宣讲、展位事宜请联系:李欣欣 1580045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