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张学记

张学记(1964年-),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副理事长。《American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s》、《Frontiers in Bioscience》等23个国际期刊编委。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 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解放军301总医院临床生化部副主任。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首都劳动奖章,北京优秀共产党员、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等。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12/19
2023

未来“永生或不是幻想”

来源:广州日报 刘畅

第二届福田区河套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论坛举行,深圳大学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张学记演讲:未来“永生或不是幻想”张学记接受采访“血肉苦弱,机械飞升。”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科幻作家很早就设想过人类借助机械实现超长寿命。英国经典战棋游戏《战锤40K》中的收藏家、历史学家“无尽者塔拉辛”,就可以将自己的意识转移到任意的金属躯体中,以此实现自己超长的寿命。通过“脑机结合”,人类可以永生吗?近日,第二届“福田区河套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论坛”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举行。现场,深圳大学副校长、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张学记,在主论坛上分享了智能传感与精准医疗的前沿探索与应用,提出从“智能传感”到“数字人生”,未来人类永生或不是幻想。据悉,本次论坛主题为“聚焦CGT前沿 共创深港未来”,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领军者汇聚一堂,交流技术、碰撞思想,共同打造“政、产、学、研、用、资”多元融合的信息交流、项目交易、资源共享平台,助力河套合作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畅从“智能传感”迈向“数字人生”“要像重视集成电路产业一样重视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张学记指出,传感器产业是未来万物互联的基础,是未来整个IOT产业增长的核心所在,更是让下游万亿级的终端产业有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闭环。所谓生物传感器(Biosensors)是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器件。当生物传感与AI融合就形成了“智能生物传感”。目前,其研究团队已开始探索融合尿片的“尿液传感监测系统”和面向运动员的“动态汗液监测系统”,这种尿液传感器已经签署的传感器委托研发量产合同订单数量已达3亿支。当智能生物传感越来越细致面向人类各生物指征,人们将迎来“数字人生”。而精准医疗,第一步精确诊断与大数据追踪正在实现,现在基因检测已经很便宜了。下一步是精准治疗,就是对我们耐药不同的药物,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整个的术(愈)后进行追踪,实现闭环治疗,目前正在推进中。“智能生物传感器是结合了生物传感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新理念。”张学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和其研究团队对该理论进行了推导,制订了发展路线图,围绕该理念的逻辑框架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同时成立了刷新传感公司将智能生物传感走向产业化,“我们用我们的技术做出产品,包括智能的温度、智能的血糖、智能的汗液产品等。像智能温度产品,我们已用于奥运会;智能血糖产品马上将进行临床实验,未来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监测手段和工具。”他说,通过智能传感将可打造对人体整体的长期、实时数据追踪,未来甚至可以从小孩出生开始就一直全程追踪,并形成一个反馈系统,这就将逐步向“数字人生”迈进了。“当我们的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转化,一旦全部完成,可以说,人类的永生就近在咫尺了。”他进一步解释说,碳基很脆弱,硅基就是通常所说的“脑机结合”,将人类身体部分向芯片方面转移,“部分损坏了,换一个芯片就可以了”,如果这样,人类是不是可以说走向永生?这可能将是未来20年至30年内就会发生的,当然要实现硅基转化将“十分昂贵”,“所以,现在大家还是需要智慧+勤奋,往前走。”他说。“河套合作区将是生物产业重要创新基地”在张学记看来,河套合作区发展生物产业有三大优势:一是河套合作区“一区两园”,联结深港,具有联通国际的优势;其次是高科技优势。深圳是高科技的城市,这里集聚了一大批高校和生物医药产业,有深圳大学、南方科大、哈工大、清华深圳研究院,还有深圳湾实验室等等,这是科技的优势;其三是创新和创业的基因,这是深圳与生俱来的,改革开放的前沿,企业的创新就是深圳的巨大优势。三者结合起来,河套合作区将是未来生物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创新基地。“建议深圳未来要聚焦于新型医药产业,而不是传统的,将人工智能和新的生物科技结合起来。”他说。粤港澳大湾区有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战略平台,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各有特色,希望四大平台的力量能有效地联动汇集起来,形成各自特色,不要重复地去研究。同时,希望大湾区建立好孵化机制,快速地把生物科技最新成果企业化。对话: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正加速推进围绕“深港合作发展细胞与基因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圆桌论坛环节,ASCT&深圳安盛康泰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儒鸿,基因治疗全球知名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肖卫东,广州派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华鹏,香港大学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CTSCB)高级科学总监刘芳,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副研究员陈培凯展开对话,深度探讨了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交叉学科领域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为河套合作区深港两地生物医药繁荣发展建言献策。刘芳:建议借助行业协会优势加强交流“深圳、香港一衣带水,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政府的管理等多方面风格接近,这让大家彼此感觉比较亲切。”刘芳教授表示,深港联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优势,建议深圳借鉴香港的模式,注重相关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借助协会的优势和力量将科学家、企业家和医疗资源聚集起来,加强联合交流,推动行业高效有序地发展。同时,建议河套合作区搭建集约的AI信息平台,将大中小企业、投资者、政府资源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种信息、产品资源集中和链接,让生物医药行业相关人员都能在该平台上及时获取到所需要的资源信息,让技术与科研资源和产品以及专利等也能像“逛商店买东西一样便捷省心”。另外,她认为,河套合作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应加强重视核心原创技术,注重建立“原创的基础科学—核心技术平台—医患用户反馈”的闭环系统,以促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刘芳教授介绍,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CTSCB)是香港大学与剑桥大学合作共建的 InnoHK 中心,正在积极进行多项转化研究,与深圳的联系也非常紧密。预计未来2-3年,该中心将有多个科研项目转化落地。姜儒鸿:发挥国际化优势 加快新药开发ASCT&深圳安盛康泰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儒鸿有多次成功创业的经验。本次论坛上,深圳安盛康泰医药有限公司(ASCT)公布了最新临床成果——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第二代血友病基因治疗产品。姜儒鸿表示,深圳安盛康泰业务在快速推进中,未来将承担将其研发中心技术产业化的任务。同时,临床研究是需要国际化合作的,未来安盛康泰将联合国内外细分领域的专家,共同提供生物医药的最新解决方案,发挥国际化优势,加快新药开发。他指出,“想法是简单的,执行是关键”。河套联结深港,“河套合作区将是全球化的集结点”,这里将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仝督读:加强合作 推进下一代免疫疗法升级深圳莱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AI赋能代谢增强型免疫新疗法”参加了本次论坛的项目路演。该公司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免疫代谢创新药物研发公司,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EPFL) 唐力教授团队联合晶泰科技共同创立。基于免疫代谢重编程+前沿人工智能的创新技术,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公司核心技术Meta 10展示出治愈实体肿瘤的巨大潜力,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Immunology,并申请了2项PCT专利 (已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和2项中国专利。莱芒生物研发总监仝督读表示,莱芒生物致力于突破免疫治疗的瓶颈难题,提高免疫治疗的响应率和疗效,希望与更多免疫治疗企业合作,把技术尽量应用到更多的肿瘤靶点和适应证中,推进下一代免疫疗法的升级。

12/19
2023

打造“生物医药”新名片,小小“河套”将走出更多上市企业

来源:河套产研SPACE

日前,第二届福田区河套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论坛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河套合作区”)举行,深圳市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转化医学研究院进行首单科汇通试点业务发布。河套合作区作为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生物医药是河套重点发展的产业,也是深圳福田区重点发展的“20+8”产业集群之一,2023年产业规模已超百亿元。未来,小小“河套”将走出更多科技上市企业。生物医药临床成果渐显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再次为生物医药产业带来重大机遇。规划中提出,要推动精准医疗、细胞治疗等交叉学科领域技术创新,依法依规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探索建立适合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型生物药械研究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据最新消息,河套合作区内的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已有创新药品和最新临床成果推出。深圳安盛康泰医药有限公司公布最新临床成果——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第二代血友病基因治疗产品;深圳华润九新药业有限公司、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琅铧医药(深圳)有限公司分别推出了三款创新药品;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现场展示新产品——ChemPlus™桌面型固体加样仪等。深圳大学副校长、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张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河套合作区将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重要研发基地及创新基地。此外,河套深圳园区福田保税区约一半的空间已被改造为科研空间,可以供各地的科研机构使用。记者获悉,深港科创公司已经配合对接了150多家高端机构,引进了包括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和医疗器械审评大湾区分中心这样的大机构。深港科创公司还设立了10亿元规模的深港科创股权投资基金,实现了从资金端到项目端的深度融合。河套将出现首家AI医药公司近日,上述发布最新产品的河套企业晶泰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有望成为河套合作区首家上市的AI医药公司。与此同时,晶泰科技是一家根据上市规则第18C章寻求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未商业化公司。招股书显示,晶泰科技自成立以来共获得8轮融资,投资者包括腾讯、红杉中国、软银愿景基金、谷歌等知名机构。未来,越来越多像晶泰科技这样的独角兽企业有望从河套走向资本市场。记者从此前闭幕的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及其后举办的河套深港创新发展论坛了解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正加速吸纳全球前沿创新资源汇聚。截至目前,已聚集科技企业447家、科研机构23家,包括一批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和独角兽企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极点已初具雏形。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给河套合作区以新的定位: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有业内人士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拟上市企业应“抓早抓小”做好内控,对薄弱点、风险点进行流程化、信息化改造。另外,业绩真实性问题是上市红线,需准确、合规、有效进行财务核算与披露,提升财务核算的规范性。日前发布的《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提出,积极争取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区域落地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私募创投等机构集聚,挖掘培育更多上市后备企业资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雪菲认为,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优势耦合明显,合作效应互补放大。作为全球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香港在创新集群、基础研究、金融资本、法律制度、营商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深圳则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创新和产业化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生态系统。也有香港科技界人士表示,河套打造成为国际的创科高地需要将知识产权列入考虑范围,“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开展知识产权的金融创新服务,如何建设‘上市及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辅导服务站’,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内容来源 | 创业资本汇

12/15
2023

推进生物医药创新,首单科汇通试点业务在河套合作区发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欧雪深圳报道“河套合作区是未来生物产业一个重要的研发基地、重要的创新基地。”深圳大学副校长、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张学记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12月14日,第二届福田区河套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论坛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河套合作区”)举行。据悉,河套合作区作为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生物医药是河套重点发展的产业,也是深圳福田区重点发展的“20+8”产业集群之一,2023年产业规模已超百亿元。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再次为生物医药产业带来重大机遇。规划中提出,要推动精准医疗、细胞治疗等交叉学科领域技术创新,依法依规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探索建立适合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型生物药械研究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紧跟相关战略发展,河套合作区聚焦细胞与基因前沿技术,不断探索深港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首单科汇通试点业务发布据业内人士反馈,随着全球范围内生物细胞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细胞和基因逐渐成为生物医药产业中最具创新力、发展前景最广阔的细分领域之一。当前,河套合作区内的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已有创新药品和最新临床成果推出。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深圳安盛康泰医药有限公司(ASCT)公布最新临床成果——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第二代血友病基因治疗产品;深圳华润九新药业有限公司、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琅铧医药(深圳)有限公司分别推出了三款创新药品;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现场展示新产品——ChemPlus™ 桌面型固体加样仪等。深圳安盛康泰医药有限公司(ASC Therapeutics)董事长姜儒鸿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进一步介绍,公司目前已经有美国批准的临床二期先落地,利用中国的病人资源已经开展起来。不过,姜儒鸿透露,为了进一步的发展,资金支持仍不可缺少,未来2年公司将有融资10亿至15亿人民币的需求,希望能顺利进行,未来将冲刺IPO。“我们公司的打法是全球化战略,因此我们希望能在2到3个市场进行上市,这也是我们选择落地河套合作区的原因,这里是全球化资源的聚焦地。”姜儒鸿称。进一步加强资金赋能生物医药,活动当天,深圳市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转化医学研究院进行首单科汇通试点业务发布。此前9月,河套“科汇通”试点已正式启动,主要内容主要有破解非企业科研机构境外汇入科研资金无法可依的难题,实现科研机构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管理优化等。院士建议:将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多结合生物医药是河套合作区重点支持的发展领域,2023年产业规模已超百亿元。当前,河套合作区已打造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二期)共计约9万平方米,正在建设深港开放创新中心(21万平方米)、生物医药产业园(三期,3.6万平方米)等科创空间。与其他产业不同,生物医药的探索性、随机性比较大,起步支持非常重要。在政策方面,福田区给予生物医药,生物医药产业空间支持(最低市场租赁4折支持)、新药临床试验支持(最高支持200万元)、R&D投入支持(最高支持100万元)等13项生物医药产业支持条款,投入产业资金超过1亿元。张学记向记者表示,河套合作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主要有三个。一是区位优势突出,深港协作开展方便;二是高科技产业聚集优势显著,深圳正与大批高校开展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三是创业基因与生俱来,深圳是改革、创新的前沿,企业在深圳能更好找到起步的机会等。香港大学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高级科学总监刘芳也向记者透露,她认为深圳在生物医药的产业化上已比较成熟。因此,她希望能将研究中心的一些创新成果带到深圳来落地,预计时间会在未来2到3年内。其中,刘芳强调,由于地理优势及政策支持,研究中心成果落地的首选仍是河套合作区,希望进一步促进深港在干细胞方面的协作。目前,河套合作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汇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拥有创新载体、国家级平台、重点企业等矩阵。不过,张学记进一步建议,希望河套合作区未来能聚焦新型医药产业而非传统医药产业,要更多地将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结合起来,开发少污染或没有污染的高附加值产品。

12/02
2023

第五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及第二届科学家与跨国公司合作论坛在鹏顺利召开

来源: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

2023年11月24日,由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以及罗湖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第二届科学家与跨国公司合作论坛”在深圳市罗湖区成功顺利举行。↑主论坛现场论坛延续“开放、信任、合作”主题,设置主论坛及11个分论坛,线下+直播形式同步进行。主论坛由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主持开幕式,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白春礼等发言讲话下顺利进行。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70余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300多名顶级专家学者以及国际国别组织代表、数十家中外跨国公司代表,通过主题演讲、高端对话、考察对接等进行交流讨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 万钢↑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 孟凡利↑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 白春礼在第二届科学家与跨国公司合作论坛上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特邀副会长、原青岛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文华主持论坛,深圳市副市长王守睿,罗湖区委书记、区长范德繁先生,副区长冯健女士出席并发言致辞,联合国和平大学校董、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张笑宇做主旨演讲。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特邀副会长、原青岛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文华联合国和平大学校董、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张笑宇出席分论坛的中外跨国公司及国际组织有德国北威州国际商务署、法国威立雅集团、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德国邮政敦豪集团(DHL)、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美国多特瑞(上海)商贸有限公司、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美国捷爱士国际公司、挪威陶朗集团、德国西门子集团、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中国中广核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宝利煤炭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等三十余家中外跨国公司。跨国论坛通过“4个主题演讲+高级对话”形式,吸引了来自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企业代表参与。石安以“跨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进行报告演讲,他表示绿色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嫁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要嫁接在从源源不绝的科创创新的源头而来,透过创新拉动产业的不断发展,才能够有效的注入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办法形成联动。↑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  石安徐忠华在会中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跨国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企业不可回避的挑战。↑法国道达尔能源亚太区研发副总裁  徐忠华张学记院士以“精准医疗与健康——无尽的科学前沿”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展望了未来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疾病的研究和人体健康意识的提高有紧密的联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  张学记刘科就主题为“双碳背景下中国的经济与能源转型”进行演讲。他认为一方面是在双碳背景下的能源转型;另一方面是数字化,尤其是数字化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同时,在经济转型中,能源转型的体量巨大能填补房地产减速对经济的影响。↑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专家联谊会副会长、深圳高层次人才联合促进会执行会长、卡内基-清华中心理事  刘科德国北威州国际商务署北京&广州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先生主持了关于“跨国公司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题对话。同时,法国威立雅集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董事总经理黄晓军,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环保事业总监倪悦勇,敦豪集团公共事务副总裁陈艳、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亚太区ESG及可持续发展资深董事Sam Crispin、捷爱士中国华南及香港区域总经理陳詠子、陶朗集团亚洲区公共事务副总裁常新杰以及中昊智达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黄亚雄等作为对话嘉宾,围绕“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构建全球产业链优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论坛跨国公司在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创新在经营生产与发展中引领行业的趋势,及跨国公司在全球产业结构变化、新商业模式不断革新的影响下该如何应对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面对国际形势的环境压力,大自然生态秩序被破坏以及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日益加重,跨国公司如何面对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稳步前行也予以探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是科技创新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科技创新是跨国公司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进一步促进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实施与发展的坚实道路。通过学术交流,组建合作平台,将科研院所与跨国公司资本、技术、市场融合,深化国际合作,提高我国科技领域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使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推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据悉,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专门从事跨国公司工作的非政府组织,拥有3700多家会员企业,其中包括75%外资跨国公司和中国国企500强、民营企业500强、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多个联合国相关机构、世界各国驻华使馆商务处或经参处、商会以及相关国际组织是跨国会战略合作伙伴。作为跨国公司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跨国会已在推动中外跨国公司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国跨国公司成长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10/25
2023

张学记:“顶天立地”做科研

来源: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在高校工作多年,张学记始终在做三件事: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开展研究;三是把研究转化为成果,服务社会。作为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在科研领域享有世界声誉,他也是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和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顶尖科学家。他一直坚持,科研既要“顶天”,又要“立地”,要让“产学研”完美融合,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同步发展。最好的团队在科研成果汇报时,他首先提到的总是自己的团队,并引以为傲。“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研究、一流的管理,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人才。”张学记说。多年来,他一直在积极地引进人才,也在不断地培养人才,打造一个“最好的团队”。张学记直率地说:“我们要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心,综合型骨干输送基地,理论与技术原创中心,国际与国内交流基地,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特色型企业孵化基地。”目前,他的团队包括师生、员工,总人数超过千人,横跨多所科研院所,拥有自己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两个高科技企业孵化园及海外创新中心,并参与多家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张学记非常注重培养团队中的年轻人,定期组织研讨和学术汇报,鼓励师生开展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对于自己的团队成员,张学记看重三个方面,一是兴趣驱动,二是需求牵引,三是抗压能力。“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压力,还看不到需求,那就没法做科研,没有动力去创新。”张学记指出。在他看来,兴趣是第一位的。他大学本科的专业是化学,博士研究生期间专攻方向为传感器,这一选择背后的强大动力便是兴趣。他在博士期间研发的纳米传感器就获得了“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特等奖。走出国门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他成为一家精密仪器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并一路做到公司高级副总裁。但也正是因为对科研的兴趣,他放弃了这份高薪工作,2009年作为特聘教授引进人才回国,到北京科技大学组建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10年之后,张学记再出发,担任深圳大学副校长,同时在深圳组建智能生物传感研究团队,并推动相关传感技术产业化。深耕智能传感器多年来,张学记一直在传感领域深耕,他率先提出了“智能生物传感”,自主研发生物传感芯片,并建立了中国国内首家智能生物传感平台。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它能感受到被测物的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等可读的形式。张学记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传感器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诊断与健康监测、资源探测、环境保护、应急处突、深空探测等。“未来世界是个充满传感器的世界。”张学记说。比如,能自动识别主人的智能房屋、能自动调节温度的智能衣服、能自动记录压力与车流量的智能公路、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等都需要智能传感器。其中,生物传感器就是对生物样品的识别,比如人的血液、汗液中,都蕴藏了健康信息,生物传感器要读出这些信息。生物传感器在健康领域可应用于疾病诊断、健康监测等,它与医疗结合可节省医疗费用,提升愈后效果。智能生物传感器还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帮助残障人士实现身体功能,这是现实的需求,也是张学记的科研动力之一。张学记集中研究智能传感,将看不见的人体生理特征转换为看得见的物理、化学信号。“智能传感未来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我们从智能传感打造数字生命,最终使人类走向元宇宙。元宇宙的基础,实际上就是传感器。没有传感器,我们所有的大数据、所有的智慧社会、所有‘人工智能’都不复存在。”在他看来,生物智能传感可以实现数字生命转化,以人体物联网设备为入口收集的人体重要、长期、实时数据将作为数字人的数据基础,助人类实现数字永生。从“书架”到“货架”智慧医疗、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热门行业都离不开智能传感,市场空间巨大。张学记一直强调,科研成果要既能上“书架”,也能上“货架”。在产学研的转化方面,他一直身体力行。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张学记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了智能传感原创技术研发应用与成果产业化体系,形成智能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智能传感原创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他及其团队发明设计的多个传感器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并且深受欢迎。比如,北京冬奥会用的“智能体温监测系统”便是由张学记和他的团队设计,应用了智能传感技术,能24小时连续测量人体体温,并进行云端数据同步管理,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张学记的团队设计了智能心电衣,可以记录、分析医疗用心电数据。这个产品配套心护士云平台(AI)、心护士医生APP、专业分析软件平台等,为心脏病患者及高风险人群保驾护航。比如,有的医院让心脏手术患者出院后连续使用心电衣一年,发现有患者心电恶性特征,及时通知回院治疗,降低了死亡率和复发率。有的地方为居家老人配备心电衣,预警了多起心梗风险,家属也可以远程了解老人状况。张学记认为,深度布局智能传感创新产业,构建智能传感创新生态链,有利于加快各类创新要素向光明区汇聚,促进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等产业发展,形成未来新兴产业聚集。

08/27
2023

首届全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在深圳举办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深圳8月26日电(记者 李华锡)8月24-26日,“首届全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在深圳大学隆重开幕,论坛主题是“产教科融合融汇 政校企共育人才”。著名经济学家、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应邀出席开幕会议并作报告。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吴以环,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江西科骏实业董事长杨华峰致欢迎辞。论坛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论坛发言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培养,跳出教育看教育,邀请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作了题为《从全球视野看大国创新》的院士报告;邀请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许正中作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报告。阐释了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理念。论坛从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视角,邀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雷家骕作了题为《业界与学校共建“概念验证平台”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河南大学原校长娄源功作了《产业园中办大学 大学园中有产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邢晖作了《新法新政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作了《职普融通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实现》;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作了《科教融汇视域下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更好结合》;杭州技师学院院长邵伟军作了《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专题报告。揭牌仪式。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论坛开阔国际视野,分享境外官产研学跨界别发展的最新情况,邀请香港教育大学协理副校长周文港作了《香港、新加坡及以色列跨界別合作的最新发展》;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李树英作了《国际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问题与研究方法》的专题报告。在案例分析环节,来自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薛晓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康宁、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子林、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校长马培安、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姚祖军、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陈昌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校长周慎、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王忠等八所不同类型的院校的领导分享了各自学校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典型经验。在校企对话环节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邢晖教授主持。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总经理项顺,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赵明仁教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张玲,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周彦兵等院校代表与华迅控股(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莞市湖南商会会长方园,东莞市优秀企业家、大研机器人董事长肖大放,深圳市幸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月明,北京凡华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教育研究院院长刘爱萍等企业的领导进行了深入对话,探讨产教融合的理念与路径。校企对话环节。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论坛结束后,与会代表参观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现场体验观摩了学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典型经验和产业学院的成功做法。论坛由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主办,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产教融合分会承办,江西科骏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协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原总干事王金宝,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以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香港教育大学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王金宝和李树英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职业教育专委会揭牌。开幕会议由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主持。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300余人与会。

08/26
2023

深圳市产城融合促进会聘请张学记院士为顾问

来源:深圳市产城融合促进会

深圳市产城融合促进会聘请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学记为顾问,共同推动深圳市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2023年8月25日下午,深圳市产城融合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闫晋为张学记院士颁发促进会顾问聘书。院士简介张学记,生物医学专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特聘教授。1999年起,历任(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高级职务,现任《American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s》等杂志主编或副主编,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中央组织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等学术机构委员、评委。2023年获莱布尼茨奖章;南京市科技顶尖专家A类人才、深圳市杰出人才;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0,2021,2022)榜单;2018年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2017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获中国杰出工程师奖;2015年当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2年当选中共十八大党代表。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美国NIH、NSF、NASA、国防部,北约,能源部和欧洲宇航局,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研发专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多项。截至2021年4月,已获得发明专利150余项,已有30余项技术产业化,产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大会主席、分会主席,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或专题学术报告200多次。

06/15
2023

产投研大咖共聚,纵论投资之道!医疗器械投资主题论坛在深圳举办

来源: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6月9日,以“拥抱创新、产融结合”为主题的医疗器械投资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行。超百位深耕医疗器械赛道的投资机构、产研机构、创新企业等大咖齐聚,深入探讨医疗器械技术前沿和产业趋势,共谋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路径,共同推动国际高性能医疗器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由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深圳国创致远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徽商银行深圳分行协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郑海荣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医疗器械产业处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最前沿。高性能医疗器械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也是资本持续关注和青睐的方向,而创新将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下一阶段最主要的发展动力,资本将为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0年4月,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获工信部批复组建落地深圳,围绕创新设立技术创新研究院,组建了近200人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围绕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医用材料与植介入器械等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医疗器械“卡脖子”难题。在运营层面构建了垂直创新生态体系,就包括了“国创致远”这一唯一资本运作平台,孵化、投资了一批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初创企业成长!        医疗器械成为深圳优势产业的背后是起步早、基础好,未来如何抢抓机遇?深圳市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处处长张先觉介绍,医疗器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深圳正是因为聚集了在座的众多充满活力的优质医疗器械企业和专业化投资机构,为医疗器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深圳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实现更高发展目标的历史使命,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产业与金融的结合大有可为。        医疗器械是深圳的优势产业,这离不开深圳政府的主动作为。为持续巩固优势、抢抓先机,深圳市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处副处长肖勇为来宾介绍了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并作营商环境推介。论坛现场各位嘉宾分享的主题演讲也为现场来宾带去了思考与启发科研与产业化之路方面,有深圳大学副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学记分享的《智能可穿戴传感研究及产业化之路》。政策、经济研究与制度发展方面,既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医疗器械首席研究员李丹荣带来的《医疗器械政策与产业经济研究助力高质量发展》,也有深交所市场发展部副总监兰邦华为我们讲解《全面注册制改革与医疗器械企业上市关注要点》。        资本市场投资与产业研究方面,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陶峰与我们分享了《寻找医疗产业下一个增长机会》。        同创伟业管理合伙人丁宝玉让我们看到了医疗器械产业未来的《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蛋壳研究院院长姜天骄借助“花园种花”网络热词,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全貌,带来《医疗器械产业:种“自主创新”的种子,开“大国重器”的花》。        在主题演讲后,圆桌论坛环节掀起又一轮高潮。来自企业、科研、资本的6位专家聚焦“越过万亿门槛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新机遇与新逻辑”,发表真知灼见,对行业发展趋势、投资逻辑、创业感悟等问题进行了多轮思想碰撞。为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论坛现场还在医学影像、微创诊疗、心血管植介入、脑科学四大领域,分别带来了逸超医疗、科思明德、佰特微医疗、微灵医疗四个优秀的项目路演,搭建起企业与资本的交流平台,促进项目合作、成果转化落地,助力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04/24
2023

研究型医院如何高质量发展?这天,深圳医学行业大咖一起开了个会

来源:南方Plus

4月22日,深圳大学40周年校庆800场学术系列活动之一——“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授牌仪式,以及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与龙岗区科技创新局共建龙岗生物医药 (医工交叉) 产业生态的签约仪式。论坛上,多名中外医院管理专家、临床研究院士、行业大咖及多领域医学专家,组成医疗卫生健康超级“智库”,围绕研究型医院建设和发展分享真知灼见,碰撞智慧火花,助推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章。如何打造研究型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在致辞时表示,创新之都深圳近年来持续夯实顶天立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华南医院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创建市、区同一法人代表的医联体,构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的服务新模式,取得积极成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林汉城代表深圳市卫健委致辞。他表示,研究型医院是新时期医院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推手,市卫健委将全面鼓励医学科技创新,积极推进深圳研究型医院建设。深圳市龙岗区副区长张玉庆在致辞时表示,龙岗区将进一步加强与深圳大学的合作交流,携手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机制,共同服务龙岗区生物医药产业,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的融合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代表深圳大学向与会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深圳大学近年来快速发展取得的办学成就。他表示,深圳大学将以此次主题论坛为契机,与各相关机构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推动医产学研的多方合作,助力深圳市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姜保国介绍了深大医学部的发展历史与未来目标。他表示,下一步,医学部将继续强化激励引才,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围绕生命与健康打造重点学科群,并规划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医学教育平台、供人才发展的医学研究平台、与企业合作的企业开发转化平台。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院长吴松介绍医院发展情况。他表示,华南医院将建强研究型综合学科,打造特色医疗服务,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形成综合性大学及附属医院的独特创新优势,推动产学医研联合,加强科研转化平台建设,致力打造高水平大学附属研究型医院。学术报告环节,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杨焕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陈世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刘希华,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洪洲,安徽医科大学副校长梁朝朝,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等大咖学者先后围绕研究型医院发展、临床医学研究、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转化等主题为论坛带来精彩报告。高端对话环节,王建华、郝瑞生、卢绮萍、何东初等与会专家围绕研究型医院产学研融合发展话题展开分享。行业大咖把脉创新难点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力加强医学科技创新。如何在临床和科研之间搭建一座好的桥梁,更好地推进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卫生健康行业需要直面的“必考题”。刘希华从研究型医院概念入手,深入阐述了研究型医院创建发展的时代价值与引领作用。他表示,国内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要继续深入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高质量发展,首要的是解决认识和观念问题。想让卫生健康领域开出更多“科研之花”、结出更多“发展之果”,必须先深耕厚培医学人才土壤,提升高水平医学教育,推进医教协同发展。梁万年分享了自己对于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看法,姜保国畅谈自己对于临床医学研究的创新与思考,梁朝朝教授分享了临床医师的科研之路,共同为研究型医院打造科研创新“新引擎”提供了发展思路。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学术内容丰富,交流形式多样,参会嘉宾们的精彩演讲和深入探讨,有助于增进共识,理清研究型医院发展思路,对助力提升公立医院尤其是研究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推进跨区域医联体建设活动现场,刘希华为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颁发常务理事单位牌匾。为助力推动深圳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龙岗区科技创新局与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现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龙岗生物医药 (医工交叉)的高质量发展生态,共同打造生物医药科研与转化的创新高地。同时,深大附属华南医院还为多家医联体单位颁发友好单位牌匾。据悉,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群众就医,深大附属华南医院大力推进跨区域医联体建设,分别与贺州市中医院、德化县医院以及清溪医院、企石医院等24家东莞市公立镇医院,建立了以解决疑难杂症为目标的专科医联体,在临床诊疗、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交流。【记者】黄思华【通讯员】华南深医【作者】 黄思华【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04/08
2023

产业观察 | 深圳国际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展会传感器高峰论坛在深开幕

来源: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被称为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重点方向。近年来,传感器逐渐由传统型向智能型方向发展,随着应用市场不断蓬勃发展,传感器产业也日益繁荣。3月29日,深圳国际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展会传感器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圆满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以及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作为理事长单位的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联盟(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共同主办。大会吸引了海内外传感行业组织机构、传感产业链行业巨头领袖齐聚,共同探讨传感创新趋势,探索全球企业合作前景,点燃万亿传感产业赛道新引擎。大会现场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董业民,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郑红波,深圳先进院院长、深理工筹备办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樊建平出席大会并致辞。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源生,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华平出席大会。樊建平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先进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深圳“双区”建设中抢抓机遇、勇担重任,为深圳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科研国家队的智慧和力量。未来,深圳先进院将持续依托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联盟这一平台,不断汇集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力量,推动智能传感器技术创新、促进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传感器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大会邀请了来自政、产、学、研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参会。此外,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科研院所、业内顶尖企业聚集云端,累计10万人次收看了线上直播报道,产业关注度不断升温。大会期间,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陈华平副局长围绕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推介。近年来,深圳市发展智能传感器按下快进键,其智能传感器产业在一系列重要政策、传感器创新技术和广阔市场应用的多重赋能下,不断积聚能量,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华平带来了“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推介“大会期间举行多轮产业合作签约仪式,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联盟(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签署战略合作,未来将共同携手,充分发挥在全国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进行全方位合作。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三方将共同促进和推动传感器技术创新,以及传感器在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广。产业合作签约仪式大会还进行了第四届感知领航优秀项目征集启动仪式。感知领航是首个全国范围内的智能感知领域专业评选活动,由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主办,旨在推动智能感知上下游产业链产业化进程,奖励在技术创新及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发掘智能传感器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第四届感知领航优秀项目征集发布仪式此外,大会还进行了“深圳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创新产品”发布仪式。《深圳城市生命线工程创新产品评价活动》由深圳市工信局和应急局指导,深圳先进院、深圳市城安院联合主办,旨在召集骨干传感器企业携优秀传感器产品参与,助力深圳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拜安传感、汉威物联、美思先端、海纳云、宏电技术、万宾科技、思敦信息、云天励飞、奥比中光、深圳防灾减灾院入选本届城市生命线创新产品项目。深圳城市生命线工程创新产品发布仪式主旨演讲环节,多位重量级行业专家和企业家进行了精彩的观点分享,为未来传感器产业发展和战略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深圳大学副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学记进行了《从WISE到BEST——AI生物传感技术发展路线图》的主题演讲;德国传感器技术协会(AMA)主席Peter Krause带来了《欧洲传感产业介绍》主题演讲;瑞声科技传感器及半导体事业部总经理吴志江分享了《传感器解决方案赋能可穿戴市场》的演讲;上海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战略负责人陈俊分享了《传感器的未来与未来的传感器》的演讲。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线负责人赵佳围绕了《汽车传感器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分享。在以“智能传感器发展之路”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朱佳骐担任主持人,香港科技大学智能传感器与环境技术中心主任、教授范智勇,广东奥迪威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曙光,河北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拥军,杭州麦乐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晶,英飞凌电源与传感系统事业部合作伙伴与生态系统管理总监王进筑齐聚一堂,论道传感产业机遇,共探未来风向。以“智能传感器发展之路”为主题的圆桌对话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共2页/20条数据

学习经历

1995.07  -- 1999.08    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化学系  博士后

工作经历

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理事长
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  副理事长
《American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s》、《Frontiers in Bioscience》等23个国际期刊  编委
国家重大研究项目  首席科学家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首席科学家
国家重大研究计划  指导专家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  委员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  评委
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
曾任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  执行院长
曾任解放军301总医院临床生化部  副主任

工作业绩

"围绕肿瘤精准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从组织层面的多模态肿瘤成像探针构建,到分子层面的复杂生物样品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发展了基于功能纳米探针与仿生微纳界面的肿瘤精准诊断新方法。已在国际一流刊物Chemical Reviews, Science 子刊,Nature 子刊,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Chem. Sci., Anal. Chem等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专利130余项,分别在Elsevier、Springer、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英文专著8部,研究工作被引2万多次。已有30余项技术产业化,产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或专题学术报告100多次。 "


科研项目

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美国NIH、NSF、NASA、国防部,北约,能源部和欧洲宇航局,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研发专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多项。

学术任职

深圳大学 党委委员、常委
深圳大学 副校长

获奖信息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中国杰出工程师奖
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首都劳动奖章
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2012年当选中共十八大党代表
202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传感器·雷磁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