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陈湘生

陈湘生,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湖南湘潭人。先后就读或访学于淮南矿院(现安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剑桥大学。现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委员会主任(党委委员);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和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地下工程控制地层变形技术的研发工作。建立了人工冻土物理力学基本体系;构建了深井冻结壁和冻结管变形极限双控的时空设计理论体系和公式,解决了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难题;研制了首套离心机土壤冻-融循环模拟装置并提出了抑制冻-融的实用技术;研发了水平冻结技术,为地下工程中防控突水涌砂提供了金钥匙。创建了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的“掘-测-智-控”群泵注浆矫正建筑物的控制变形技术;带领研发了跨地铁运营隧道的地下空间施工“加固-跳挖-反压-隔离-精测”的控制地层变形组合技术,将运营隧道规范控制限值降到3米以内,释放了地铁安保区原来无法利用的大量土地资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出版专著8部、国内外正式刊出论文90余篇。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12/23
2023

中国建筑国际举办2023未来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来源:中建国际投资在浙里

以下文章来源于公众号:中国建筑国际集团12月12日,由粤港澳建筑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国际”或“公司”)院士工作站联合主办,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协办的2023未来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香港顺利举办。本次论坛邀请多位院士专家和政商界领袖,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建设与智能建造等前沿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国际院士工作站入站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湘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叶嘉安,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主任李泽湘,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与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发展局局长甯汉豪,房屋局局长何永贤,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长叶水球,中建集团原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毛志兵,中建集团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总经理戴立先,中海集团副总经理余涛,中海集团副总工程师姜绍杰,中国建筑国际董事局主席、执行董事张海鹏,中国建筑国际执行董事、行政总裁王晓光等院士专家、政府及企业有关负责人出席活动。甯汉豪在致辞中分享了发展局在建设未来城市方面的理念和工作。她表示,北部都会区与交椅洲人工岛是香港未来两大重点发展项目,将从四个方面融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一是採用可持续规划及城市设计,打造“15分钟生活圈”规划概念,鼓励民众健康出行以及低碳生活,同时优化空间规划和设计以改善微气候;二是採用综合智慧、环保及具有抗御力的基建系统,融入海绵城市功能,增加对城市蓄水的再利用;三是推行绿色出行措施,採用环保运输模式,以铁路为可持续交通骨干,提供电动车辆充电设施和绿色燃料站等;四是积极保育,创造发展容量、提升环境容量,做到发展与保育并存。谢展寰在致辞中介绍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的四大减碳策略以及涵盖的目标和措施,包括淨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他指出,2022年香港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4.5吨二氧化碳当量,对比美国约14.4吨及欧盟约7.7吨人均碳排放量,香港的减碳进程相较其他地区并不逊色。谢展寰鼓励业界努力尝试科技创新,以科技推动行业的低碳转型及城市的低碳发展。戴立先代表中建集团向院士专家和社会各界对公司的指导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建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肩负着为未来中国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的历史责任。在绿色低碳转型上,中建集团制定企业绿色发展战略,编制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将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转化为企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在建造技术创新上,倡导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在模块化集成建筑领域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以先进的工程技术和高效的实施能力实现了工业化快速建造。围绕未来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中建集团愿与政、产、学、研各界一起努力,深入推动工程建设行业转型升级,为中国城市建设助力,为香港繁荣稳定服务。受中海集团董事长颜建国委託,余涛向院士专家及各界对中海集团和中国建筑国际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国建筑国际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战略深入推动,制定了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将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细化到环境管理、可持续供应链、服务社会等五大领域,全面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公司将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与社会各界深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用相融合,通过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提质增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共同构建绿色、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论坛上,四位院士专家带来了精彩的专题分享。叶嘉安院士以《未来的中国城市》为题,介绍了应用数字化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为本次论坛带来科学参与城市建设的新思路。陈湘生院士作题为《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视角看地下装配式结构》的主题演讲,结合项目实例分享了超大型顶管技术在地铁项目中的应用,为行业提供了智能岩土工程、地下立体空间的新方向。欧进萍院士通过题为《海上大型浮体及其漂浮建筑与城镇——概念、进展与展望》的演讲,系统地介绍了海上大型浮体和漂浮建筑研究的前沿进展,赋予行业利用海洋空间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想象空间。李泽湘教授在题为《从大湾区到全球|科创赋能人与城市——智能建造时代硬科技的产业化探索》的演讲中,立足湾区放眼全球,详细介绍了智能建造的科技力量和产业化布局,为建筑科技转型探索提供新目标。王晓光表示,近年来中国建筑国际确立了科技引领战略,致力于打造工业化、智慧化、绿色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建造模式,其中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布局的底层逻辑。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公司大幅提升建造速度,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并着力探索绿色运营。王晓光强调,要持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在建筑科技转型之路上,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始终是第一资源。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展互动合作,继续深化与各位院士、政府、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的开放合作,打造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平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要进一步完善创新的理念和文化,不断探索、突破传统思维和边界,勇于颠覆自己、敢于自我革命,打造更加适应变化和尊重创新的文化体系。本次论坛中,粤港澳建筑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建筑国际集团院士工作站还展示了最新科技研发成果。C-SMART4.0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中建香港带来智慧工地管理系统C-SMART4.0,相较之前版本,C-SMART4.0通过项目的实际需求、不断迭代,在架构安全、功能体验和数据价值方面具有显著提升。全新的系统UI及交互功能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SaaS(平台即服务)化的系统架构降低40%的部署成本及80%的部署时间。同时,系统也将上线48项版块功能,提供更丰富全面的数字化产品,其中SSSS方案是香港第一家100%全面满足政府要求的整体解决方案。系统还能通过数据仓库、指标体系、BI(商业智能)看板的建设,实现人员、进度等维度的大数据分析,辅助管理决策。远东幕墙解锁未来城市的“线”与“面” 中国建筑兴业旗下远东幕牆承建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的玻璃幕牆工程,为公司赢得行业赞誉,更激励公司不断突破技术挑战,以科技塑造城市曲线。目前公司掌握全球最複杂的双曲幕牆核心技术,并运用于香港美利道2号、深圳欧加大厦等地标性工程,再次领航业界。同时,通过BIPV(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光伏建筑一体化,塑造第五立面,推出全新的Mega Light A大尺寸轻质光伏组件,单块组件功率高达806w(187w/㎡),为绿色建筑提供实用又美观的立面发电方案。绿“动”模方 面向未来城市的自定义形式中建海龙科技带来全新的灵活城市空间解决方案——海龙S系列模块化产品。产品採用高层可拆装模块体系,通过高度集成预制与现场可拆装连接满足城市更新的灵活适应需求。该产品具备高灵活度、可持续、智能化、高质量四大特点,其可拆装技术使模块能重複利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临时用地的使用效率,还能降低27%的隐含碳排放。活动期间,与会嘉宾还分别调研了香港中环美利道2号幕牆项目,和位于珠海的中国建筑兴业及中建海龙科技生产工厂。本次论坛採取现场会议和视频会议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中国建筑国际及各子企业有关负责人等参加活动。

12/14
2023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陈湘生到中铁五局雄忻高铁项目调研

来源:中国工程报

12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湘生一行到中铁五局五公司雄忻高铁项目调研。卢春房、陈湘生一行在雄忻高铁金融岛枢纽调度培训中心,了解了土方工程一体化实施全工艺流程情况,观看了金融岛枢纽重难点工程及明挖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宣传片,现场交流了铁路长大深基坑工程一体化建造成套技术,了解了金融岛枢纽施工工序、防水措施及安全质量环水保的做法,听取了项目工程进展、技术应用、施工工艺等情况汇报。项目部运用的新型挖装一体机较传统挖掘机作业更加高效、环保,在挖方、转运、摊铺、人员、减碳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卢春房、陈湘生对现场挖装一体机、移动输送机、装配式输送廊道及自动摊铺卸料机进行了调研指导,就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应对方案进行了交流讨论。卢春房、陈湘生在调研中,高度肯定了项目建设取得的成绩,强调项目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和铁路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清晰认识建设雄忻高铁的重大意义,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企业责任担当,继续发扬铁军精神,勇当雄忻高铁建设的开路先锋,将雄忻高铁建设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典范。中国铁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雄安指挥部指挥长杨斌,中铁五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永毅,五公司负责人陪同调研。雄忻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将搭建起西北、西南和华北、东北沟通交流的桥梁,成为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的大通道,对完善路网具有很大意义,能有效改善京津冀地区铁路路网格局,可有效疏解环北京地区的客运压力。中铁五局承建XADXDSG-2标段,管段内铁路线路长3455米,工程内容包括雄安1号隧道(管段内3250米)、城际站东咽喉部分工程及站后预留工程;相关配套红线范围内工程土方、道路路基、综合管廊及缆线沟、桥梁、地下道路、地下人行通道、地下空间、市政管线、河道水系、轨道预留预埋工程及其他工程;金融岛枢纽全部工程。(中铁五局)

10/21
2023

“精细高效 智能建造”首届广东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 建筑杂志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按年初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的要求,奋力朝着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阔步前行,用“广东建造”的新辉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精细高效 智能建造”首届广东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于10月18日在深圳宝安区举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蔡瀛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等五位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演讲和经验分享。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以《中国内地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与思考》为主题发表演讲,他介绍了中国内地城市地下空间、城市轨道交通、公路交通、铁路交通(含高速铁路)、机场、各类隧道工程与桥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他表示,中国内地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从大规模建设走向绿色、减碳、韧性建设,尤其是绿色和近零碳排放能源利用方面正在引领世界能源利用发展模式的转变,这类新模式正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应用,造福于所在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中建三局一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智能建造研究所所长周炜带来了题为《模型驱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演讲。他分享了近年来该公司围绕新型建筑工业化典型场景,持续推动模型驱动智能建造模式、智能建造装备和数字化管理平台研发的经验和做法,并对智慧梁场、钢结构、机电安装、一体化平台等领域的研发规划与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在经验交流环节,曾指挥建设三个项目获得鲁班奖的正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深圳建工集团副总裁刘杨,为论坛带来主题为《加强质量精细化管理,打造过程精品工程》的演讲,分享了如何打造精品工程、争获鲁班奖的经验和建议。有多年留学经历、具备国际视野的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建造专业负责人胡楠以《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为主题作了演讲交流。正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BIM)和院士工作站负责人于芳以《东湖水厂项目智能建造技术分享》为主题作了案例分享。在论坛对话环节,胡楠教授等四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围绕建筑行业热点话题展开对话交流,进一步审视行业现状、共话未来趋势、挖掘发展潜力,共同探讨广东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09/20
2023

入学教育系列 | 筑梦恒星 大师引领

来源: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为了引导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坚定理想信念,帮助学生科学合理规划学习生活,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2023年9月11日至15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2023级本、专科学生进行了为期5天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本次入学教育立足学校四成主题教育,针对学生在“成人、成长、成才、成功”四个阶段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思想引领、职业规划、学业规划三个方面,多向联动,精准施策,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活动。在入学教育中,学校邀请了国内知名的院士大师、行业专家和企业导师来校,与学生们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成功心路历程。他们通过讲座、座谈会、交流论坛等形式,与学生们分享职业生涯中的挑战、机遇和智慧,为学生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让学生了解职业领域和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明确成长目标,规划未来方向。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个人简介:张铁柱,吉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公报编委;济南市A类人才、青岛市拔尖人才;国家重点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电动汽车国际标准法规制定与协调工作组专家;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委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地方联合电动汽车智能化动力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管委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演讲题目:《如何认识和把握美好的大学学习时光》主要内容:张教授围绕什么是大学,为什么上大学,怎样上大学等内容,让新生们深刻了解了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是人生练就基本功的重要时期和重要场景,是人生的关键出发地。同学们要始终关注自己的整体发展进步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及可持续发展进步能力,重视对成长性、特色性发展进步的评价,关注自己的长远发展进步能力,才能不辜负大学时光,早日成就自我。信息工程学院个人简介:高鹏翔,教授,研究生导师;原青岛大学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山东省高校第五批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国家一流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负责人;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负责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软件工程专业(群)负责人。演讲题目:《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培养卓越人才》主要内容:高教授从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如何成为卓越人才,人工智能领域五个角度向同学们详细阐述了卓越人才的成长之路。建筑工程学院个人简介:陈湘生,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建井工程专家;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矿山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研究院院长。演讲题目:《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建造低碳化战略与实践》主要内容:针对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建造低碳化的问题,介绍了绿色高效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的新途径——城市轨道交通绿色高效开发一无废化,对构建BIM的固废优化决策管理系统、构建数字化和智慧化的可视化管控平台、构建多源信息融合和互联网+的渣土精准管控模块化集成技术及处置与利用全过程可视化智能管控系统这几个阶段进行了细致地讲解。向师生们展示了我校的专业发展战略和重大科研成果,鼓励同学们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持续学习、不断创新、扎实基础。商学院个人简介:徐倩,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市人事局特聘专家;市政府部门考核专家;崂山区人大代表;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副校级);商学院人力专业带头人。主持完成国家软科学、教育部社科规划、省科技项目等14项课题研究;出版《绩效评价》等3部著作;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多次获得省社科成果奖;主持完成青岛市政府委托的7项第三方评估项目;研究报告9次获得省市领导的批示。演讲题目:《商科应用型卓越人才成长路径分析》主要内容:徐教授针对商学院学科特色,介绍学院学科专业发展优势,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让同学们了解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未来的发展目标。旅游管理学院个人简介:何建民,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旅游管理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奥地利国际旅游管理学院国际旅游管理专家证书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编委;历任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演讲题目:《新环境下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的思维与路径》主要内容:何教授以智慧创造奇迹的名言与真实故事展开讲述,引发同学们对旅游智慧创新的思考。以疫情中中美两国的应对方式为引,介绍了新环境下文旅产品发展的创新决策与管理方式,指出发展文旅产业要拥有面对风险的智慧、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的能力。以迪士尼的成功案例为引,对新环境下文旅产业项目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最后,何教授提出了针对多元旅游市场的个性化、定制化方案,引导同学们全面认识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趋势,明确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以及创意特点和创新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国际教育学院个人简介:史冠新,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青岛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带头人。出版专著5部,在《中国语文》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研究三十余年,在日本、墨西哥、美国都有长期的汉语教学经历。演讲题目:《加强汉语国际教育,让汉语走向世界》主要内容:史教授就汉语学科的行业发展趋势和现状展开论述,对我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前景表示了充足的信心和衷心的祝愿。史教授还讲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汉语对国内外的深刻影响,展示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最后,从实用角度出发,探讨国际中文教育语法教学中一些常见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语音教学话术问题,同学们反响热烈。教育学院个人简介:王冰,教授,教育部国培专家;学位论文审查委员;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原主任;山东未来教育研究所所长;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副校长、原教育学院院长。演讲题目:《学前教育专业及其人才培养探析》主要内容:王教授形象的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历史沿革为主线,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启蒙课,涵盖了学前教育起源、发展、幼儿园主题课程、政策要求、新时代人才培养、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展望等。突出专业重要性,明晰专业特色,明确学业规划,使同学们对本专业有了基本的认知和了解,为大学四年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体育学院个人简介:池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副秘书长;北京体育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副主编;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科学选材专家组成员现任学术兼职;北京体育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2002年12月)北京体育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委(2001年)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指导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2001年)。演讲题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主要内容:池建教授首先带领师生熟悉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了解本专业教师情况、设备、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前景,与师生们分享在体育行业深造的意义。从体育行业发展趋势与就业现状、学校产教融合企业发展历程、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学历提升及技能辅导四个方面解答了研习体育知识技能与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关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从业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健康管理学院个人简介:刘鸿宇,教授,医学硕士,工学博士,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中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解剖学会运动解剖学分会主任委员;高等学校运动生物医学实验实训教育联盟理事长。发表论文60余篇;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6篇;指导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指导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篇。演讲题目:《从人体解剖学课程学习规划我们的学业和事业》主要内容:刘教授从如何进行专业学习,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并积极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使得同学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明确了大学期间的奋斗方向。通过这次难能可贵的入学教育,让学生们有机会与这些权威人士进行面对面交流,从他们的职业经历和智慧中获益。通过提问、分享想法,倾听见解等方式,从中汲取灵感和勇气,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明智的决策。在大师们的引领下,新一代的恒星学子,必将筑梦恒星,秉承“文明、博学、实践、创新”的校训,向着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步伐迈进。

09/15
2023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应邀赴我校指导交流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9月1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湘生教授应邀来访指导交流。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保文星及特聘院士团队出席陈湘生院士见面会。学校科研处、土木工程学院负责人及陈湘生院士特别助理陈曦老师参加。保文星代表学校对陈湘生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办学历史及学科现状等情况。陈湘生院士认为我校土木工程学科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对土木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工作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与特聘院士团队成员就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会后,陈湘生院士应邀作了题为《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建造低碳化战略与实践》的学术报告。他从国际碳排放和中国国家战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运维碳排放现状、低碳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策略和城市地下空间绿色低碳技术及应用等四个维度进行了讲授。报告内容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报告会后,陈湘生院士与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对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行了指导。陈湘生院士是我国人工冻土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建井工程著名专家,现任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兼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研究院院长。本次陈湘生院士应邀来访并作学术报告是土木工程学院10周年院庆系列重要活动之一,对于推动土木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8/12
2023

时速650公里!广深港磁悬浮或将经过东莞

来源: 搜狐城市-东莞

广深港正谋划设计时速650公里的磁悬浮线路,目前四个方案中,“广州东站—东莞莞城—深圳香蜜湖”为优选方案。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双聘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在第三十六期“花城院士讲坛”上介绍了广深港磁悬浮线路的设计方案。磁悬浮效果图如果广深港磁悬浮真的能够经停东莞,将会为东莞带来哪些好处呢?超时空链接:推进东莞交通现代化进程磁悬浮列车集高速、平稳、环保、现代化为一体,代表着城市的现代化和科技进步。引入磁悬浮列车能够分流部分交通流量,减轻传统交通工具的压力,改善城市的通行状况。而东莞作为一座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人流和物流的需求持续增加,但交通拥堵始终是摆在发展面前的一个难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瓶颈。磁悬浮线路能够经停东莞,将分流部分交通流量,减轻传统交通工具的压力,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城市的通行状况,提升市民以及来莞游客的出行体验。未来驱动力:与东莞经济的潜力共振经停东莞的磁悬浮线路将为东莞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作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东莞一直以来致力于产业升级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而引入磁悬浮,将极大地提升东莞与周边城市的连接效率,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广深港磁悬浮列车,再加上正在加紧建设的连接广深的东莞地铁一号线,东莞将有机会成为更便捷的商业、文化和科技交流枢纽,进一步加速城市的发展步伐。同时,作为现代交通技术的代表,磁悬浮技术体现了城市对科技创新的追求。东莞有望借助这一项目,吸引更多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相关产业前沿人才的到来。这将有助于推动东莞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升城市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融创科技之美:塑造东莞现代绿色城市风貌磁悬浮列车不仅是一项交通设施,更是城市的新名片,代表着东莞现代、绿色、创新的形象。这项现代交通工具的引入,将为东莞注入科技创新的活力,展现城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引领地位,代表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广深港磁悬浮列车若能经停东莞,将成为东莞的标志之一,成为游客和市民的又一焦点。其高速、平稳的运行以及独特的外观设计,将成为城市的独特景观。在社交媒体时代,磁悬浮列车的存在将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分享,进一步扩大东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引入磁悬浮列车,还能够展现东莞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上的承诺。作为环保交通方式,磁悬浮列车不产生尾气污染,减少噪音污染,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这体现了城市在全球绿色发展潮流中的积极作为,将赢得更多的认可和尊重。一个城市引入磁悬浮列车不仅仅是交通方式的变化,更是对城市形象、出行体验、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影响。东莞有望借此机遇,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08/09
2023

广深港、沪宁、沪杭、成渝、海南,首条高速磁悬浮花落谁家?

来源:江苏城市论坛

“广深港正谋划设计时速650公里的磁悬浮线路,共有四个方案,在广州的候选起点包括广州东站、珠江新城、广州站,中途候选路线包括莞城、虎门、南沙等。”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双聘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在第三十六期“花城院士讲坛”上分享了上述有关磁悬浮的内容。2021年印发的《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重点任务中提出,江苏将力争沪宁高速磁浮通道先行先试,打造沪宁半小时交通圈。江苏城市论坛今年3月推文《》,对江苏率先建设磁悬浮高铁提出了线路建议、方案选择等。推文还提到,目前一些省份如广东、浙江等已经规划了磁浮高铁。再看广东,广东相关部门一直有将磁悬浮线路在大湾区的城市群落地的规划。广深第二高铁预计明年开建,2029年计划建成。广深第二高铁开通后,广深机场20分钟可直达。这也曾经被认为是引入磁悬浮路线的一条路线。陈湘生在讲堂上分享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磁悬浮交通的思考,该线路设计时速达650公里。广深港主轴位于大湾区经济最为发达、单位人口聚集度最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走廊内,2017年客流密度为10963万人,已趋于饱和。2035年广深港主轴客流密度将达到2.6亿人,能力缺口约4000万人。陈湘生表示,需新增1条高速项目来实现满足广深港交通需求。此外的8个城市主城区中心间客流联系也需要高速通道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深港澳实现半小时同城化,其他城市实现40分钟直达。陈湘生介绍了相关方面研究的大湾区磁悬浮线路,一共有四个方案。四个方案从广州开到深圳,并预留往北延伸至白云机场,往南延伸至香港九龙。方案一为东线经香蜜湖方案,即广州东站—东莞莞城—深圳香蜜湖;方案二为东线经前海方案,即广州东站—东莞虎门—深圳前海;方案三为西线经珠江新城方案,即珠江新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方案四为西线经广州站方案,即广州站—广州南沙—深圳前海。陈湘生表示,目前方案一为优选方案,但是否实施还未可知。“除了广深,沪杭、成渝等地都在谋划兴建磁悬浮线路,看谁能率先上马。”截至2022年末,我国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了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群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出行需求不断升级,对于陆地交通速度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一种说法是,当前新建高铁时速多为350公里,民航客机的时速一般为900公里,650公里/时约是当下高铁时速的2倍,是民航客机时速约2/3,正好可以在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增加一档,弥补高铁和航空之间的速度空白。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除了对传统高速铁路中长期规划发展提出要求外,也首次在国家层面对非轮轨技术轨道交通应用做出规划——“研究推进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浮通道布局和试验线路建设”。广东相关部门一直有将磁悬浮线路在大湾区城市群落地的规划——《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公众咨询版中曾提出,将预留京港澳高速磁悬浮、沪(深)广高速磁悬浮等六大重要交通廊道;预计明年开建的广深第二高铁也曾被认为是引入磁悬浮路线的项目之一。比起当前普遍运用的轮轨高铁,更高速的磁悬浮,对于客流量大的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有更快捷的优势。根据陈湘生的分享,广深港主轴位于大湾区经济最为发达、单位人口聚集度最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走廊内,2017年客流密度为10963万人,已趋于饱和。2035年广深港主轴客流密度将达到2.6亿人,能力缺口约4000万人。高速项目可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人员的加速流动也有助于弥补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不只是大湾区,沪杭、成渝、海南等多地也都发布了相关规划,希望第一条高速磁浮列车能够落地家门口。不过也有业内专家指出,高速磁悬浮是超复杂大型系统工程,想要真正落地,必须考虑技术是否成熟、运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等诸多现实问题。(来源:上海证券报、城市进化论、江苏城市论坛)

06/26
2023

我院承办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中日工程院士论坛

来源:搜狐新闻

2023年6月15日下午,由WTC执委会和日本工程院主办,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承办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中日工程院士论坛在武汉成功举行。论坛主题为“促进星球健康的交通发展创新——碳排放与资源循环的视角”。本次论坛邀请了日本工程院林良嗣院士、三村信男院士、上田多门院士、八重樫武久院士,中国工程院姜德生院士、陈湘生院士、高宗余院士分别作了主题报告。论坛由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级计划人才、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张峻屹主持。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海涛教授、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教授,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陈峻教授参加本次论坛。中日工程院士论坛论坛开始前,刘文杰秘书长、日本工程院中部支部主席林良嗣院士、陈峻院长分别代表论坛主办方和承办方发表欢迎祝词。刘文杰秘书长致辞林良嗣院士致辞陈峻院长致辞张峻屹院士在开场介绍中强调了本次论坛的重要性和目标。他指出,特别是自1950年以来,全球进入了一个大加速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指数型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等指标却急剧恶化。减少交通运输部门的碳排放和降低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维护所需资源的消耗是国际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了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次论坛邀请了中日双方的工程院士,就当前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和资源循环的议题进行讨论。张峻屹院士主持日本工程院院士、茨城大学名誉教授、原校长三村信男院士,做 “气候韧性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管理:挑战与机遇”的主题报告。极端天气会破坏社会基础设施并产生次生灾害,人们需要使用技术创新达到碳中和,减少极端天气的影响。三村院士的研究领域是全球环境工程和海岸工程,30年来致力于亚太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应对研究,通过减排和建立社会韧性来管理气候变化风险。 三村信男院士作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院士发表题为 “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建造低碳化战略与实践”的报告。陈湘生院士长期从事地下工程控制地层变形技术的研发工作。在报告中,陈院士首先详细介绍了基础设施建设运维的碳排放现状,并分享了中国在轨道交通低碳化建设运维等方面的经验。他强调了推进全过程绿色建造和地下空间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并列举了三项实践措施: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低碳高效长寿命地下结构建造以及节能与地下能源利用技术。最后,提出前瞻性的类人建筑结构设想,规划未来将人体躯干、神经系统、感知器官和免疫系统的概念融入智能化基础设施。 陈湘生院士作报告日本工程院院士、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土木学会原会长、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上田多门院士通过线上方式做 “土木工程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的报告。土木工程、使用钢铁与混凝土等建筑活动会破坏环境和使用大量能源,人们需要使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构建筑活动。上田院士研究领域包括混凝土和混合结构、干预、生命周期管理等。 上田多门院士作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宗余院士发表了题为 “双碳背景下的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建造技术创新与展望”的报告。高院士设计和研究桥梁工程多年,致力于多塔缆索称重、高铁大跨度桥梁、长跨海大桥等新结构的技术创新。在报告中,他探讨了高速铁路桥梁领域的减碳思路、创新成果和未来愿景。高院士提出了从设计理念、施工工艺、运营养护三个方面展开减碳工作的思路,并提出通过功能集约化、创新结构体系、研发高性能材料、采用新工艺及创新管理模式等手段来实施高路桥梁的减碳措施。 高宗余院士作报告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理事、丰田混合动力汽车开发者八重樫武久院士做了 “回顾我50年的环保汽车研发历程,思考交通系统的未来”的报告。介绍了在50年的时间跨度内,从燃油车到混合动力车与电动车,汽车技术和能源变化的过程。八重樫院士发明了丰田混合动力系统,就是因为使用了这个系统,世界首款量产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获得了革命性的燃油效率。 八重樫武久院士作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姜德生院士做 “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及其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的报告。姜院士一直致力于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带领团队突破了大容量光栅阵列传感网络系列关键技术。在报告中,姜院士首先介绍了光纤传感网络在全域信息感知和数据传输方面的优势,分别介绍了它在车辆管控、道路健康、桥梁安全、智慧机场等场景中的实践应用,展示了它能够有效帮助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管理中的困点。 姜德生院士作报告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中部大学卓越教授、世界交通学会WCTRS前会长、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林良嗣院士做了 “城市和交通系统中的循环经济”报告,谈及城市土地管理的经济规律和其在实现碳中和/资源循环的作用。林院士的研究领域是城市化和机动化的相互作用、收缩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融资和价值获取、士地利用和交通的评价、智慧交通与城市等。 林良嗣院士作报告最后,张峻屹院士在总结论坛时强调:人类、自然和社会需要建立和谐共生的系统,探索 交通脱碳和资源循环的问题,紧密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筑建城市免疫系统,共谋创建 促进星球健康的交通发展创新之道! 

05/22
2023

工程创新 湾通世界——第二届大湾区工程师论坛在香港举办

来源:广东科技报

5月21—22日,第二届大湾区工程师论坛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以“工程创新 湾通世界”为主题,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主办,由香港工程师学会、香港工程科学院、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澳门工程师学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内地和港澳数十家科技社团,专业协会、机构及有关单位联合协办。粤港澳三地有关政府部门作为支持单位给予论坛大力支持。第二届大湾区工程师论坛是在深入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个合作平台开发开放、建设发展背景下举办的,旨在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高层次工程科技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内地与港澳工程技术界学术交流,推进工程科技领域人才流动、产学研合作,加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标准互认,促进港澳工程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效发挥港澳地区国际化优势,提升工程师职业化、国际化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工程科技人才支撑。第二届大湾区工程师论坛贯通工程科技领域开放、信任、合作发展理念和构建工程共同体意识,着眼大湾区内外融通,围绕探讨推动内地与港澳工程界交流合作、协同创新、联通国际等重大课题设置论坛内容,共同就工程科技支持世界一流湾区建设、深化工程领域产学研融合、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内地与港澳青年工程师成长成才、工程师资格互认与工程技术创新要素有序流动等工程界关切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交流研讨。5月21日上午,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曦,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宁汉豪,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卜国明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陈勇主持开幕式。本届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步举行,由开幕式、主论坛、3个平行分论坛和规划学会特色活动组成。论坛开幕式上发布了港澳青年工程师内地交流计划,宣布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工程师学会、香港工程师学会、香港工程科学院、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澳门工程师学会联合倡议发起成立大湾区工程师联合体。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香港工程师学会签署了会员资格互认协议,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与香港工程师学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与香港工程师学会土木界别顾问小组、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与香港工程师学会岩土界别顾问小组签署资格互认意向书,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与香港工程师学会制造、工业及系统分部签署合作备忘录。来自中国工程师联合体成员单位、全国学会、粤港澳三地工程学会、高校院所、知名企业等内地与港澳工程科技领域专家、学者、工程师代表约600人参加了线下开幕式和论坛各项活动。国务院港澳办交流司、香港中联办教科部,中国科协港澳台办公室、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广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广东省科协及各地市科协相关负责人出席论坛活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香港工程师学会高级副会长李志康主持。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作《加强校企协同创新,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主题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作《中国内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与趋势》主题报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高级副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国际院士,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颜庆云作《工程领域产学研融合与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主题报告;欧洲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顾问陈俊龙作《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与ChatGPT应用的探讨》主题报告。5月21日下午,第二届大湾区工程师论坛开设3个平行分论坛和1个特色活动。“匠心筑梦——大湾区青年工程师成长途径探讨”分论坛围绕大湾区青年工程师培养、职业规划,港澳青年工程师与内地交流,港澳工程师湾区创业机会、湾区工程技术人才流动政策环境建设等进行交流研讨。“创联国际——工程师互认与工程制度创新探究”分论坛围绕工程师制度改革、工程能力评价体系建设、工程师国际互认、工程教育质量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路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衔接等进行研讨交流。“湾通世界——大湾区工程组织建设创新探索”分论坛围绕大湾区科技社团组织建设如何适应湾区工程界深化区域和国际交流合作、湾区工程协同创新的要求、如何发挥港澳工程组织的窗口作用等进行探讨。论坛还组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会议。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共3页/21条数据

学习经历

淮南矿院(现安徽理工大学)  本科
清华大学  硕士
柏林工业大学  博士
剑桥大学  博士后

工作经历

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委员会  主任(党委委员)
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副总工程师
曾任北京建井研究所  所长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中国制冷学会  常务理事

工作业绩

建立了人工冻土物理力学基本体系;构建了深井冻结壁和冻结管变形极限双控的时空设计理论体系和公式,解决了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难题;研制了首套离心机土壤冻-融循环模拟装置并提出了抑制冻-融的实用技术;研发了水平冻结技术,为地下工程中防控突水涌砂提供了金钥匙。创建了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的“掘-测-智-控”群泵注浆矫正建筑物的控制变形技术;带领研发了跨地铁运营隧道的地下空间施工“加固-跳挖-反压-隔离-精测”的控制地层变形组合技术,将运营隧道规范控制限值降到3米以内,释放了地铁安保区原来无法利用的大量土地资源。


科研项目

长期从事地下工程控制地层变形技术的研发工作

学术任职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 专家

获奖信息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