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李清泉

李清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Urban Informatics 亚太主编。长期从事多学科交叉的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和空间信息智能感知的理论、方法与装备研究,推动精密工程测量从“静态到动态”、“离散到连续”、“人工到智能”的转变,促进了测量学科的创新发展。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60项,PCT专利10项,发表SCI论文230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际移动测量杰出贡献奖等,Google H-Index 66,引用超1.8万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12/16
2023

“最壕双非”!书记校长高配双院士,冲刺“双一流”!

来源: 科研狐

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地。在这座城市里,有一所同样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高校,它就是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建校于1983年,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深圳大学肩负着为特区培养人才和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光荣使命,为社会各行各业贡献了许多顶梁柱和优秀校友。2023年,深圳大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新当选的院士名单中,深圳大学现党委书记、前校长李清泉教授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院士,成为深圳大学本校产生的第一位院士。这不仅是对李清泉教授个人科研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深圳大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的认可。随着李清泉教授的当选,深圳大学成为了广东唯一一所书记校长“双院士”大学,实现了“最壕双非”的局面。01 科研之路 李清泉教授,1965年1月出生于安徽天长,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十一五”科技部863计划现代交通领域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创新理论和自主装备研究,针对变形测量面临的“测快、测全、测准”挑战,构建了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方法,在瞬时变形、表观变形和内部变形测量技术上取得开创性突破,发明研制公路、铁路、地铁、市政、水利等行业自主测量装备,研究成果在全国土木工程基础设施检监测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实现装备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和出口海外,引领学科创新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跨越,确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的国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服务青藏铁路、冬奥会速滑馆、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1981年,年仅16岁的李清泉考进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工程测量系,并在这里拿下了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在武汉大学的24年,李清泉教授在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以及3S集成等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荣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2年,李清泉教授从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来到深圳大学,担任校长一职。在深大的这些年,是李清泉教授结合深圳特有优势、深耕科研的这些年。带领团队突破了结构形变高精度测量一系列技术难题,李清泉教授研制了面向基础设施结构变形测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系列装备。团队研制的我国首台公路隧道快速检测装备,结束了隧道纯人工检测的历史。结合滨海城市深圳独特的水环境,李清泉教授首创发明流体驱动的地下管网快速检测胶囊,解决了排水管网用传统测量仪器无法连续直接检测的难题。在任期间,在李清泉教授和郭仁忠两位院士的推动下,深圳大学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新增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开设“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智慧城市)”本科专业(国内首个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理信息与智慧城市”硕士点和“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博士点。如今,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已成为深圳大学的拳头专业。专业就业面广、对口就业率较高,深圳大学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区域所需掌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城市建设与运营的跨学科人才的缺口。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出版本领域首部中英文专著《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等著作7部,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谷歌引用超2万次,H指数76,入选斯坦福大学“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李清泉教授现任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城市信息学会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Urban Informatics期刊亚太地区主编。李清泉教授今年当选院士,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荣誉,也是对深圳大学的鼓励。他表示,他将继续带领深圳大学的科研团队,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02 深圳大学的发展之路 深圳大学,作为深圳高教的长子,与深圳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创办到开学,历时不到8个月。40年来,深圳大学始终坚持“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定位,不断调整与深圳特区相匹配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深圳大学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2023年,深圳大学位居QS世界大学排名第595位、国内高校第36位,表现出超一流的实力水准。深圳大学40年来,与特区同步发展,不断适应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这是深圳大学与深圳共同成长的见证。深圳大学,有18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更是冲进ESI全球前1‰。2021年深圳大学新增7个博士点,全国第一,数、理、化、生四大基础学科实现大满贯。在这里不断涌现人才精英,30万校友,80%以上扎根深圳,90%以上奉献湾区。2023年本硕博毕业生首次突破一万人,超五成签约世界500强企业。师资队伍不断扩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保国任深大医学部主任,目前深大已有十几位全职院士,这一数字让很多“双一流”汗颜。 2022年,深圳大学科研总经费超过18.4亿元;202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项。2022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项,排名广东省高校第三。 深圳大学却是一所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学。“深圳需要什么,深大马上行动。服务深圳是深大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据《校友会2019中国最具财富创造力大学排行榜》显示,深圳大学校友总财富以6019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三,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圳大学新任校长毛军发表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在我看来应该是要扎根深圳,立足特区,拥抱港澳,胸怀祖国,面向全球,这才是一所国际的大学应该有的站位和胸怀。”

11/24
2023

李清泉、童小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祝贺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Urban Informatics 亚太主编。长期从事多学科交叉的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和空间信息智能感知的理论、方法与装备研究,推动精密工程测量从“静态到动态”、“离散到连续”、“人工到智能”的转变,促进了测量学科的创新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80项,PCT专利10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际移动测量杰出贡献奖等,Google H-Index 78,引用超2.4万次,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童小华简介同济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长期从事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应用于嫦娥探月、火星探测、测绘卫星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领衔的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11/23
2023

李清泉院士,等 | 地球辐射收支探测的目标方向订正模型构建: 从地球卫星到月基平台

来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社会各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忧虑。厘清气候系统的能量变化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机理的关键环节之一,需要对太阳入射辐射、地球反射的短波辐射和发射的长波辐射强度变化进行全球尺度的精准测量。空间观测是地球系统辐射收支能量观测最直接的手段,可以监测地球辐射能量系统的变化。近70年来,美国航天局等多个航天机构相继发射了地球辐射收支观测卫星,从空间观测地球辐射收支,基本实现了地球辐射能量平衡年变化量的天基观测。现有卫星观测精度无法满足地球辐射收支的观测需求。天基测量的地球辐射收支,近期更倾向于称之为地球辐射能量不平衡值,以突出其对气候变化的驱动作用。近地轨道卫星受制于观测视角小、轨道稳定性差、生命周期短等限制,地球辐射能量不平衡值的真值仍无法从空间直接测出。随着月球和深空探测的开展,在月球表面布设对地观测系统逐步成为关注热点。月基对地辐射观测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辐射能量平衡的新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面观测气候变化、监测地球系统能量盈亏。地球目标方向订正模型(Angular Distribution Models, ADMs)是将天基短波和长波星载观测的大气层顶辐亮度转换为辐照度和辐射通量的关键环节。ADMs模型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与各类场景相关的辐射通量的最终解算精度,因而影响地球辐射收支的最终解算精度。以NASA的云与地球辐射能量观测系统(CERES)为例,针对每套星载地球辐射探测系统构建相应的ADMs模型,是获取地球短波和长波辐射通量的重要环节。鉴于此,本文从分析近地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ADMs模型构建出发,梳理ADMs模型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探讨月基对地观测在ADMs模型构建中的优势、潜力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天基和月基对地辐射观测ADMs模型构建提供借鉴。  李清泉,刘会增,朱平中国国际月球科研站概念图,来自中国航天局作者简介李清泉 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Urban Informatics 亚太主编。长期从事多学科交叉的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和空间信息智能感知的理论、方法与装备研究,推动精密工程测量从“静态到动态”、“离散到连续”、“人工到智能”的转变,促进了测量学科的创新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60项,PCT专利10项,发表SCI论文230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际移动测量杰出贡献奖等,引用超2万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刘会增  研究员深圳大学研究员、助理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月基对地观测与遥感环境监测研究,研究兴趣包括月基与深空对地观测、海洋水色遥感、地球辐射收支、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在RSE、ISPRS Journal、IEEE TGRS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作委员会委员,担任IEEE GRSM、IEEE TGRS、JAG、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JRS、遥感学报等领域内多个高水平期刊审稿人。朱平  教授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至2021年在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工作。担任欧空局法国、比利时、瑞士联合太阳观测卫星PICARD项目太阳、地球辐射测量实验比方首席科学家、欧空局(ESA)资助TARO项目太阳和地球辐射天基测量首席科学家。多个空间探测任务科学家团体的核心成员:日地L1点SOHO太阳总辐照度实验VIRGO;火星探测MARS2020表面辐射测量;木星探测任务JUICE红外相机定标;小天体变轨实验DART后续现场勘察任务HERA的红外相机和原位重力计。国际空间研究所(伯尔尼)资助的太阳和地球辐射测量前沿技术研究团队发起人之一,中欧探月团队比利时皇家天文台代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全文请在中国知网或学报官网下载

10/18
2023

Research|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及杨超助理教授揭示21世纪人类活动扩张引发的亚洲生物多样性危机

来源:测绘学报

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和杨超助理教授等通过整合大规模对地观测数据构建了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度指数,探究了2000-2020年亚洲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多尺度威胁程度(包括亚洲- 48个亚洲国家-6502个亚洲陆地保护区),相关成果以 “Human expansion induced biodiversity crisis over Asia from 2000 to 2020”为题发表在Research上。Citation: Yang C, Li Q, Wang X, Cui A, Chen J, Liu H, Ma W, Dong X, Shi T, Meng F, et al. Human ExpansionInduced Biodiversity Crisis over Asia from 2000 to 2020. Research 2023;6:Article 0226. https://doi.org/10.34133/research.022601研究背景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粮食安全、生计、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发展以及预防未来流行病至关重要。亚洲约占世界人口的60%,由于其大规模的保护区(PAs)和受威胁物种(threatened species)而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急地区。卫星观测显示,自21世纪以来,亚洲的高地(山地和丘陵地区)和低地(平原地区)都经历了人类活动的急剧扩张(图1)。人类活动扩张的加剧导致了广泛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并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然而,人们对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知之甚少。本研究全面评估人类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特别人类活动在低地和高地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差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5陆地生命)提供依据和新的见解。图1 卫星观测的高地上的人类活动扩张, 包括耕地开垦 (左) 和人造地表的开发(右)图像来源于Google Earth影像02研究进展深圳大学团队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评价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威胁度指数(threat degree index),探究了2000-2020年亚洲尺度、亚洲48个国家尺度、亚洲6502个陆地保护区尺度(2000年之前建立的保护区)上的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人类活动扩张对受威胁物种的干扰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物种的减少和灭绝,并最终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巨大威胁。本研究开发的威胁度指数可以作为衡量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威胁程度的指标。首先,我们探测了亚洲所有的人类活动扩张斑块(主要指2000-2020年期间耕地开发和人造地表创造);其次,分别制作了人类活动扩张斑块数量分布密度图、斑块面积大小分布密度图、斑块中卷入的受威胁物种数量(如陆地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植物)密度图(图2和3);最后通过集成斑块数量密度图、斑块面积密度图和斑块中卷入的受威胁物种数量密度图,建立了威胁度指数(方法详见论文),并在多个尺度上评估了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并且分析了威胁程度在低地和高地上的差异。图2 威胁度指数的三个参数计算原则:A斑块数量的密度图,B斑块面积的密度图,C斑块中卷入的受威胁物种的密度图图3 人类活动扩张斑块中卷入的受威胁物种数量计算原则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期间,人类活动扩张对亚洲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广泛的威胁,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图4),其中马来西亚、柬埔寨和越南的威胁程度最大(约为亚洲平均水平的1.5-1.7倍)。三分之一的亚洲国家(大多数为东南亚国家),高地上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比低地上的更大。此外,高地上的人类活动扩张更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亚洲约75%的陆地保护区内都出现了具有威胁度的区域(涉及26个国家的4866个保护区),并且人类活动在保护区内的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高于非保护区。研究结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15(SDG-15)提供了新的见解,并表明东南亚各国和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扩张可能会阻碍SDG-15的实现。为降低威胁程度,所有国家都应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措施。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应加快经济转型,以减少对高地开发的依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应减少对东南亚国家商品贸易的需求(即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的贸易),以缓解人类活动扩张,特别是在保护区内和亚洲高地。图4 2000-2020年期间亚洲人类活动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分布: A 威胁程度图(1×1 km2分辨率)和平均威胁度, B威胁水平(即高、中、低)03未来展望本研究揭示了2000-2020年人类活动扩张对亚洲生物多样性的多尺度威胁。本研究尽管考虑了世界保护区数据库(WDPA)提供的保护区,但不同国家可能有一些地方保护区,WDPA尚未对其进行评估,未来的研究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人类活动扩张对地方保护区的威胁。此外,未来的研究同样可以借鉴本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在亚洲地区如何设立生物多样保护优先级区域。04作者简介杨超,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遥感、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主要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Research、Habitat International、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Ecological Indicator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等刊物上。李清泉,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主任。曾任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2012年7月至2022年2月任深圳大学校长。长期从事精密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科学等研究,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类一等奖多项。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Research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5部,授权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多项。

08/04
2023

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西北西南片区学术交流会在银川成功举行

来源:测绘学报

仲夏时节,美好如“七”而至。7月26日-28日,由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指导,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西北西南工作组主办,宁夏测绘学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院、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西安市勘察测绘院、银川市勘察测绘院、银川中凯和昊会议服务有限公司、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承办,自然资源部智能城市时空信息与装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徕卡测量系统贸易(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西北西南片区2023年学术交流会在宁夏银川成功举行,成果丰硕。会议为期二天,共举办了一场主论坛、三场分论坛,会议期间还开展了工程测量新装备、新技术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国测绘学会、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等有关领导,工程测量分会主任委员和委员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西北西南片区会员代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事业单位代表等共计7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现场内容精彩纷呈、气氛空前热烈。大会主会场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世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邹进贵,宁夏测绘学会理事长包敏,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清泉,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广云,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党亚民,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陈翰新,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代表张海涛、李兆平,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西北西南工作组组长、重庆市勘测院副院长向泽君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主席台就座的各位领导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工程测量智能化”,院士、专家、学者聚焦工程测量行业的热点、难点和痛点,探讨了工程测量智能化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众多高校、企事业单位分享了各自领域相关的创新成果及应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充分的沟通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共享发展成果、汲取学术知识,共同携手呈现了一场规模盛大、成果丰硕的学术盛宴。与大会同期召开的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西北西南片区2023年学术交流会,旨在通过加强西北西南片区城市勘测专业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凝聚行业力量,践行协同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促进城市勘测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幕式领导致辞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陈翰新致开幕辞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陈翰新致开幕词,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指导分会工作的各级领导以及各兄弟单位、各委员单位表示了感谢!对分会过去的工作进行了简要回顾。他谈到,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快速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带来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在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分会将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测绘发展大格局,持续瞄准数字经济与空天信息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在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奖励申报、科学普及、服务会员等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打造工程测量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空间、新示范、新高地。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世民致欢迎辞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世民致欢迎词,对会议选择在宁夏银川召开表示了感谢。接着介绍了近年来宁夏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测绘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他表示,目前,宁夏正在大力推进高铁建设,深度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加强与全国主要城市群和经济区之间的联系。接下来,还将继续聚焦新型基础测绘和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应用支撑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测绘行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发表讲话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跑出了加速度,谱写了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新篇章。随着数字城市、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数字新技术衍生的数字化思维,正在加快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从传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再到智能化测绘,成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强调,工程测量领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契机,推动转型升级,重塑行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紧紧抓住地理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融合的重要发展机遇,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催生行业新的应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拓宽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主论坛主题报告聚焦工程测量智能化,院士、专家齐分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刘经南分享《时空智能赋能数字经济》主题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刘经南探讨了时空智能对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作为融通信、导航、遥感功能于一体的时空智能基础设施,既是能将智能PNT功能赋给数字经济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也是“新基建”中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介绍了时空数据和时空信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以及北斗系统的功能、优势和发展目标,并举例说明了北斗作为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如何满足数字中国与数字经济的赋能需求、以及赋能方式和典型应用。最后指出,智能和泛在的数字经济需求,催生世界从信息互联到时空位置互联,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带动形成数十万亿规模的时空信息服务市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清泉分享《大规模基础设施变形测量新技术及应用》主题报告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清泉在报告中提到,我国基础设施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维护投入高、社会影响大。大规模基础设施形变测量是国家重大需求。报告分析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形变测量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框架,介绍了多传感器协同表观变形高效测量、基于惯性技术的内部变形测量、基于视觉的瞬时变形测量等新技术和自主研发的测量装备,以及在川藏铁路、冬奥会速滑馆、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党亚民分享《多源监测数据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与地灾前兆预警分析》主题报告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党亚民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地灾前兆预警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介绍了如何综合利用北斗GNSS、重力、水文等多源数据,开展区域地壳稳定定量评价和区域地质灾害前兆分析研究,并在浙江丽水、川滇等地区开展了示范应用。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广云分享《精密工程测量传感器动态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主题报告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广云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测绘进入了移动测量、无人机测量时代,汽车正在朝着无人驾驶、智能驾驶的方向发展,精密工程测量也发展到了动态精密工程测量阶段。报告介绍了精密工程测量、无人驾驶所涉及到的主要传感器,深入研究了动态条件下的检测方法,提出了基于高精度运动平台、高精度导轨、运动跟踪系统、测试场、定标场等实现传感器动态检测的原理与实现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传感器动态检测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香港理工大学土地及空间研究院院长丁晓利分享《光纤监测技术及其在水管渗漏监测中的应用》主题报告香港理工大学土地及空间研究院院长丁晓利在报告中指出,地下水管渗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水管渗漏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光纤是当代最重要的通讯载体,也是功能强大的传感器,它可以以高时空分辨率准确地监测震动、温度及应力变化等参数,解决很多一般传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基于光纤探测及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可以用于准确地进行水管渗漏探测。研究表明,该技术探测渗漏的准确率达到85%以上,渗漏点定位的精度达到米级。由于该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供电及通讯等难题,比现有技术更适用于水管渗漏探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量与导航工程系主任杨红磊分享《地基干涉雷达在抽水蓄能电站监测中的应用》主题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量与导航工程系主任杨红磊在报告中表示,抽水蓄能电站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的大规模储能方式之一,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对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从抽水蓄能电站的特点与形变监测现状、地基干涉雷达形变监测的主要误差源及其校正方法、地基干涉雷达时序形变监测与预报的技术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武汉市规划编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肖建华分享《测绘4.0 时代的时空大数据与大模型》主题报告武汉市规划编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肖建华在报告中提到,“测绘4.0”的实质是智能测绘,是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集成。报告从测绘发展历程、数据要素演化与空间智能发展角度出发,介绍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所需的地理场景、地理实体、物联感知、社会经济等大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梳理了时空大数据平台与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区别与联系,就人工智能在空间地理信息方面的应用、基于大数据构建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大模型赋能智能测绘和知识服务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武汉大学孙上哲博士分享《无人系统自主协同三维信息获取》主题报告武汉大学孙上哲博士在报告中指出,无人系统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深地深空探测、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集群协同是无人系统发展的新趋势、新范式。在水陆空跨域复杂环境下,无人系统如何自主协同实时精准获取三维空间信息,是“智能测绘+”无人系统与人工智能领域新的研究前沿与重要应用发展方向,亦是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报告阐述了多模数据自融合的无人系统环境全面感知、面向自主探索的精准认知,多无人系统自主协同高精制图等关键技术,讨论了群智无人测绘系统未来方向及其在深空深地无人探测、重要基础设施监测运维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林鸿分享《基于5G+北斗的城市地灾多尺度全息感知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主题报告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林鸿在报告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城际轨道交通等工程项目激增,城市地灾隐患点的识别、监测和治理成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需求。以北斗+5G为核心支撑,以全息时空融合技术为核心监测手段,结合地质数据和机理模型,可以实现城市地灾隐患点的实时监控与研判预警。报告介绍了城市地灾全息感知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创新,以及地灾监控平台系统在广州地灾隐患点识别、地铁隧道工程建设及营运当中的典型应用。北京中建华海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胜良分享《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技术研究与展望》主题报告北京中建华海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胜良在报告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超高层建筑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常见,然而,由于其高度和复杂性,施工过程中的测量任务变得愈发困难。报告从我国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起步到形成,从仪器设备、测量方法、执行标准等一系列的测量方法,结合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超高层测量案例,介绍了建筑施工测量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展望了未来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杨雪峰分享《大跨度斜拉桥无砟轨道施工平顺性控制关键技术》主题报告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杨雪峰在报告中指出,随着我国中长期铁路规划的实施,在跨越江河或海峡的地方修建大跨度斜拉桥且在桥上施作无砟轨道的案例日渐增多,大跨度斜拉桥因其跨度大、结构复杂,桥梁主梁结构容易受到温度、荷载等因素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形,从而导致轨道控制网CPⅢ的三维坐标存在多值性,不能直接用于底座板和轨道板的施工控制。报告总结了国内多座大跨度斜拉桥无砟轨道施工平顺性控制研究成果,介绍了绝对控制施工测量技术,相对控制施工测量技术,绝对与相对控制相结合的施工测量技术等内容。分论坛主题报告围绕城市测绘、大型工程测量、青年科技创新,智慧、思维齐碰撞城市测绘分论坛现场青年科技创新分论坛现场大型工程测量分论坛现场分论坛31位专家分享主题报告同时,大会还举办了三场分论坛,一是城市测绘分论坛;二是青年科技创新分论坛;三是大型工程测量分论坛。来自行业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们围绕“智能服务、实景三维建设、新型基础测绘、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车载移动测量、北斗定位与形变监测、无人机、智能测量技术、城市更新”等内容分享了31个无比精彩的主题报告,给大家带来了一系列学术盛宴,生动的展现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新技术成果展示交流会议现场,还开展了工程测量新装备、新技术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徕卡测量系统贸易(北京)有限公司、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单位带来了工程测量领域的新装备、新成果、新产品展览,现场众多代表驻足观展,积极提问,踊跃交流。现场嘉宾与各参展单位交流工程测量创新技术成果岁月漫长心怀热爱;携手同行共赴星辰大海。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及院士、专家们的鼎力支持下,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规模宏大,内容干货满满,观众反响热烈。通过此次会议,代表们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此行收获颇丰,既学习了更多的高新技术,也感受到了智能化测绘时代的浪潮。

04/19
2023

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高级研修班

来源:深大培训

3月27日至3月31日,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高级研修班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举办,44名来自广东省内各高校校领导和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在3月27日上午的开班仪式上,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院长欧阳谦;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出席并致辞。开班仪式由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伟文主持。毛军发对各位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深圳大学的建校历程、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情况,并预祝本次培训圆满成功。毛军发还邀请各校领导在深圳大学40周年校庆日(今年9月27日)再聚荔园,共襄盛举,感受浓浓的喜庆和各方校友宾朋欢聚。欧阳谦作开班动员讲话。他对深圳大学对此次培训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谢,并就做好本次培训强调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培训学习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开拓视野,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管理模式;三是要珍惜机会,确保此次学习培训收到实效。本次培训班采取专题讲座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邀请了省科协主席、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周玉,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等相关专家进行专题授课。黄达人授课的题目为《关于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他从学科建设的内容、内涵、意义、作用、目的和关键等方面,阐述了其调研与长期思考的结果。他认为,学科建设指的是从党的领导到师资队伍建设、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从社会服务到国际交流、从体制改革到文化假设等等,具体到高校内容是全面的,也可以是某一个方面的典型。毛军发授课的题目为《创建一流高校的思考与实践》。他以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深圳需要一流大学及深圳大学发展实践三部分阐述了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努力方向以及深圳大学的使命担当与实践方向。他认为,办好国家高等教育要找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出发点、梳理清楚高等教育战略立足点和着力点。深圳大学作为深圳市高等教育的“长子”,必须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深圳大学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到2025年,把深大建设成高水平综合型大学;到2035年,要把深大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一流大学;最终目标是本世纪中叶,深大要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综合型大学。”李清泉授课的题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构建“大学Ÿ区域”发展命运共同体》。他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寄予殷切期望以及新时代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系统思考、提出的发展思路入题,就构建大学与区域发展命运共同体从三方面进行阐述:从大国到强国,科技创新是伟大复兴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擎;从象牙塔到灯塔,大学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要成为城市的发展动力;扎根双区,面向未来,要把深圳大学建设成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匹配而努力奋斗。周玉授课的题目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优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思考》。他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经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与探索、粤港澳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做了详细解读,并就“钱学森与加州理工”“钱学森谈创新教育”进行了专门介绍。此外,沈红教授主讲《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什么?怎样干?》,戴永红教授主讲《国际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我国国际传播》,狄增如教授主讲《系统科学发展与交叉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左剑恶教授主讲题目《清华SIGS工程硕博士培养中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研修期间,学员们还一同实地参访了前海蛇口自贸区。通过充实的理论学习与专业领域的交流探究,聚焦广东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和一流大学建设主题,为我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03/23
2023

分支机构 | 第二届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高峰论坛及第二届“欧比特杯”大赛颁奖典礼圆满结束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

第二届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高峰论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落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3月18日-3月20日,第二届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高峰论坛及第二届“欧比特杯”全国高光谱卫星遥感影像智能处理与应用大赛颁奖典礼在珠海圆满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测绘学会、珠海市人民政府、珠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深圳大学、河南大学、中国测绘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主办,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慧天地时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时空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广东省国产卫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绘宇智能勘测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业界大咖、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学生代表出席了大会。首日大会开幕式大会期间,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深圳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子卿,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欧亚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李清泉,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颜军,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陈广学,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林珲,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薛勇,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新长,河南大学副校长苗雨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文锴,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明孝将军,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处长吕婧,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书记杨敏,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闫浩文,珠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治民,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张志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地信处副处长魏巍,深圳朗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徐立松,合创廸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波,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北斗文化推广专委会主任杨宝峰等各界专家学者及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和颁奖典礼。3月18日上午,大会正式拉开序幕,珠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治民、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河南大学副校长苗雨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文锴、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北斗文化推广专委会主任杨宝峰、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分别致辞。大赛颁奖仪式随后,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颜军为第二届“欧比特杯”全国高光谱卫星遥感影像智能处理与应用大赛颁奖典礼发表讲话。中国测绘学会综合处曾伟主任宣读了中国测绘学会对大赛获奖结果的批文。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颜军中国测绘学会综合处曾伟主任本次大赛由中国测绘学会、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主办,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测绘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青岛慧天地时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广东省国产卫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粤港澳大湾区(珠海)数据与应用中心、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商业卫星(欧比特)分中心、珠海市博士联谊会、《遥测遥控》编辑部协办。大赛旨在发挥高光谱卫星大数据应用和智能处理的独特优势,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推动高光谱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发展,发掘创新型人才、最佳的AI处理方法、典型的应用案例以及高效便捷的软件模型,促进商业遥感技术的发展,提高微纳卫星高光谱数据对国民经济多个领域的服务能力。本届大赛分为算法开发类和遥感应用创新类两个赛道,其中算法开发类分为数据处理工具开发、卫星数据AI解译、卫星数据在轨AI处理三个方向,遥感应用类作品覆盖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农业农村监管、应急管理等主题。来自全国1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组队参加比赛。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郭仁忠院士等12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经过通讯评审、论文查重、算法测试、会议评审等环节,最终决出了44项获奖作品,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4项。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魏子卿院士,原解放军测绘局局长袁树友将军,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颜军董事长,河南大学副校长苗雨晨教授分别为获奖团队代表颁奖。主旨报告会及专题报告会高峰论坛期间,多位院士、专家、学者及获奖的学生代表,围绕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下的新生态、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精彩纷呈!主旨报告会专题报告会大咖云集 高峰对话高峰对话众星云集,聚集数百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产业界的领袖及相关政府机构领导人,大家相聚珠海,共商数字新时代变革大背景下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挑战和机遇等。陈广学院士精彩发问,魏子卿院士、颜军院士、同济大学冯永玖教授、中测新图李英成、东方至远李吉平及深圳众源王振凯三位董事长睿智解答。工作会议 务实笃行广东省国产卫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作会议论坛期间,广东省国产卫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工作会议高效务实。会上,联盟成员听取了第一届联盟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及联盟章程进行了修改意见稿。参会代表踊跃发言、建言献策,就国产卫星产业技术创新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展开了讨论和交流,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家耀院士作了总结发言,对第一届联盟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委会委员工作会议论坛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测绘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委会工作会议,工委会顾问委员王家耀院士、宋超智理事长及全体委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工作会议由工委会主任委员郭仁忠院士主持。秘书长作了工委会2022年工作报告,介绍了2023年的工作安排,委员们对工作报告进行了审议,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共同研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测绘行业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和应用,王家耀院士、宋超智理事长作了重要讲话,郭仁忠院士作了总结发言。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大会成果 签约仪式本次高峰论坛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内企业之间合作交流打造平台、创造窗口,多家公司在本次活动中达成双方之间的友好合作,完成合作意向签约。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与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合作意向签约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合作意向签约河南超凡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与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合作意向签约参观交流 深化认识3月20日下午,组委会组织参会代表、同行及学生代表们参观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粤港澳大湾区(珠海)数据与应用中心及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直观地感受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成果、欧比特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并开展了深入交流。圆满结束 下届再见第二届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高峰论坛针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技术和应用等问题,交流最新技术成果,研讨未来发展方向。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成为行业间跨界发展、跨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新成果、新实践,也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产业生态繁荣发展。

02/16
2023

李清泉等:优视摄影测量与泛在实景三维数据采集:以实景三维青岛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来源: 经纬石旁话遥测

本文改编自学术论文《优视摄影测量与泛在实景三维数据采集:以实景三维青岛为例》已刊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年第10期李清泉1,2,3邵成立4,5  万剑华5  王海银4  姜三6,7  于文率1,2,3 1.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5180602.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广东 深圳,5180603. 广东省城市空间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 深圳,5180604. 青岛市勘察测绘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 青岛,266033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山东 青岛,266580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7. 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香港,999077李清泉 博士,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liqq@szu.edu.cn摘要面向实景三维建设的广阔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即优视摄影测量。分析说明了优视摄影测量的技术原理,以多种方式获取的三维概略模型为规划依据,结合立体观测采样和可观测性约束分析生成和优选出航摄视角,进而形成对应的航摄路径;针对大测区应用与无人机作业能力有限的矛盾,以航线划分的方式从精细规划端给出了多无人机协同施测的解决方案;以实景三维青岛建设中的城市核心区为测试场景,实现了面向大范围复杂城市场景的优视航测多机协同实景三维数据采集实施验证,分别进行了分区块及全区整体的实景三维重建,并与专业化倾斜航测系统生成的实景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视摄影测量技术模式下生成实景三维模型的精细度具有显著提升。在保证高质量输出的前提下,该技术模式可驱动轻小型航摄设备实现较大范围复杂区域的实景三维数据采集,并通过协同施测提高作业效率。以优视摄影测量为技术内核,可进一步延展为面向多方向、多领域的泛在实景三维数据采集技术应用模式。引用李清泉, 邵成立, 万剑华, 王海银, 姜三, 于文率. 优视摄影测量与泛在实景三维数据采集:以实景三维青岛为例[J].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587-1597. doi: 10.13203/j.whugis20220079数字孪生方兴未艾,元宇宙浪潮又席卷而来,实景三维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实景三维模型是集数据、结构、功能为一体的三维数据智能表达模型,其特点是具有精准的三维几何信息和空间关系、丰富的地形要素,以及多细节层次的表达。实景三维亦被确定为新型基础测绘的标准化产品。当前阶段实景三维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级,这既来自于城市区域空间信息更立体、更精细的高标准要求,也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底图的具体需要。近年来,载人飞机搭载专业倾斜航摄仪已成为城市倾斜摄影数据采集的典型配置,也是实景三维生产的主要数据来源。这种方式效率高、成本低,但受限于固定的航高、有限的拍摄视角以及城市场景复杂多变的几何结构,难以满足城市场景更高精细度建模和局部更新等的需求。面向实景三维需求,城市场景的复杂性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实际难点:(1)特定航高采集难以保证全局一致的空间分辨率;(2)采集过程中会出现观测对象局部受到遮挡的情况;(3)城市中心区异形结构建筑集中,采集要求高、难度大、受限制影响多。除上述难点外,非朗伯体表面反射等影像三维重建的顽疾问题在城市场景中也广泛存在,因此,高精细度实景三维建模需要从数据采集前端寻找突破解决途径。无人机摄影测量具有高精度、动态、高效、协同等特点,属于典型的动态精密测量技术。无人机航摄系统的使用更为便捷灵活,飞行高度更采集是非常合适且经济的选择,可作为实景三维影像数据采集的有力补充手段。尽管引入了各种硬件配置和作业模式,仍未改善由于相对固定的航高和航拍视角,特别是侧立面视角不足而导致的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变形拉花和分辨率不一致等问题。基于多旋翼无人机所特有的高机动性,优视摄影测量提供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方案,能够保证以更低的飞行高度、更贴近的采集距离,沉浸式地实现航摄数据获取。优视摄影测量是对贴近摄影测量技术的演进延伸,其基础原理更近似于多基线摄影测量。优视摄影测量与贴近摄影测量同属于面向对象的摄影测量技术模式,并遵循由粗到细的摄影采集策略。其拓展是基于可重建性判据,对观测采样生成的航摄视角进行自动优化选取,从而形成供无人机实施航摄采集的规划路径。优视摄影测量通过高度自动化的测前处理分析,形成了精细化无人机实景三维数据采集驱动能力。中国青岛市五四广场周边约 2 km2的区域范围内汇集了市政府大楼、“五月的风”、奥帆中心等城市地标,是政务、中央商务、高端居住、旅游休闲等多区混合构成的城市核心区。该区域既有突出的功能地位,同时也是典型城市场景,包含了前述难点,是“实景三维青岛建设项目”中亟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部分。以青岛市核心区为实践验证场景,优视摄影测量技术实现了复杂城市场景条件下的高精细度实景三维建设应用目标。针对该场景,优视技术所特有的自动化规划分析、航线划分多机协同采集等功能的实用性也得到了检验和证明。同时,基于优视摄影测量技术对于廉价多旋翼无人机系统的专业化应用赋能,进一步提出了泛在实景三维数据采集的新型技术应用模式。1 优视摄影测量工作流程及技术原理1.1 优视摄影测量工作流程在面向实景三维建设的实际应用中,优视摄影测量的主要输入信息是所观测场景对象的三维概略模型,模型可通过遥感影像或其他空间先验信息生成。当需要最新的先验信息时,则可通过预飞行采集生成概略模型。为确保概略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支持空间定位,可在概略模型中导入像控点。如果待测的区域范围较大,可在测前准备期间进行测区划分。根据设置的平均分辨率和相邻影像重叠率参数,在概略模型表面生成观测采样点,进一步生成并优选出观测视角。优选视角可做分区和分层聚类处理,并连接视角形成分段配置航摄路径。这些航线可驱动单架次无人机分段完成航摄任务,也可以支持多架无人机协同航摄。针对大范围测区的情况,可在测区划分的基础上实现多区域联合施测。所获取的数据经由后处理,实现空间场景对象高精细度三维重建。优视摄影测量基本工作流程如图 1所示。图1 优视摄影测量实景三维重建工作流程1.2 优视摄影测量技术原理优视摄影测量的核心部分是优视规划,其技术原理是以多种方式获取生成的概略模型为规划依据,结合立体观测采样和可观测性约束分析生成与优选出航摄视角,并形成适用于多种测量应用,以航摄路径为载体形式的无人机摄影测量规划方案。图 2 为优视航摄规划技术路线,其主要步骤如下:1)概略模型生成传统航测和倾斜摄影主要以正射影像等二维平面信息为规划依据。优视摄影测量则是根据三维概略模型实施航摄规划,在技术处理中将这些三维先验信息划归为概略模型。概略模型是空间场景或物体对象的基本几何结构表示,以航摄规划为目的,可将获取或生成概略模型的方式分为 3 种:预飞行重建生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化生成,设计信息模型转换导入。基于即时性考虑,在城市实景三维建设中采用预飞行重建生成概略模型的方式更为适宜。优视摄影测量利用预飞行采集的影像数据,通过基本重建输出两种形式的概略模型,分别称为实体对象模型和分层 2.5D 模型。实际的应用效果表明,尽管相对于 2.5D 模型,实体对象模型的结构不够完整饱满,但却能够反映地物特别是异形结构建筑的细节特点,因此可采用实体对象模型作为规划参考的概略模型。 2)禁飞区设置利用无人机进行包围式航拍,场景中的地物、建筑等可能会成为飞行航线上的障碍物,从而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另外,受环境或其他因素的随机影响,在位姿控制无法保证始终精准稳定,与地物距离过近也会有碰撞风险。因此,按照设定的安全距离,在准确识别场景中独立地物的基础上,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膨胀处理建立禁飞区,以保证飞行安全。具体安全距离数值的设定需要根据场景环境的复杂程度、概略模型的精细程度以及无人机位姿的控制能力。 3)观测采样及初选视角生成多种方式生成的概略模型提供场景对象的空间结构,优视摄影测量围绕概略模型,通过观测采样建立与多视立体观测之间的联系。采用约束的泊松圆盘采样方法进行观测采样。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其是一种重要性采样,采样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模型表面的显著性几何特征,从而化整为零,将概略模型划分为细小的局部单元,对每一个单元做针对性的配置,具体生成对应的航摄视角。 4)优选视角生成由泊松采样立体观测生成了一个密集的初选视角集合,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冗余视角,需做进一步的优化选取。该过程等效为三维重建数据处理相似技术环节的航摄规划阶段前置。例如增量光束法平差会在每次添加视角时选取匹配质量最好的视角,而多视立体稠密重建则会滤除不满足判定条件的视角面片。根据文献[12]中所定义的可重建性判据、视角冗余度以及最终关于所有采样观测点和初选视角的优化目标函数,对初始生成的观测视角进行优化选取。5)优视航线生成通过视角优选得到的视角集合包含了每个选取视角的摄站位置和相机姿态,无人机的航摄规划实际串连这些优选视角对应的摄站点形成航飞路线,并设定航拍姿态角度。据此,无人机的航线生成可以归纳为静态路径规划问题。构建以摄站为节点的全连接图,将问题进一步转化为旅行推销员问题(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TSP),以最小的代价通过所有的途经点,并形成连通路径。途经点的接边代价包括了间距和相机姿态调整所代表的航摄能量消耗。由于摄站点的数量较多,且在三维空间中分布,寻找全局最优解是耗时且困难的。为解决该问题,技术路线中会先行对优选视角做聚类划分处理。采取分区和分层方式,分区聚类是以视角位姿的近似性划分视角集,分层聚类则是以视角所处高度的相近实现划分。聚类后采用遗传算法解决视角子集的 TSP 航线生成,使得处理难度降低、效率提升。结合无人机的续航能力,视角聚类及航线生成也同步实现了航线分段划分,分段航线在空间位置上不存在交叠冲突,从而构成了优视摄影测量支持多无人机协同作业实施的技术应用基础。图2 优视航摄规划技术路线2  试验验证与结果分析2.1 试验说明及测区划分大范围城市场景验证区域选取了青岛市五四广场东侧约 2 km2面积的城市核心区,全区地势平坦,无地形起伏,区域内各种功能性地物和部件丰富多样,建筑高度差异大,全区最高建筑223 m,中央商务区多为高层建筑,沿海居住区为多层建筑,五四广场和奥帆中心等处可设定为基准地面。根据优视摄影测量技术的特点、无人机的作业续航能力,以及全区范围内的功能和建筑平均高度分布情况,进行测区划分,如图 3 所示。整个区域划为 6 个分区,编号为 1~6;根据分区内场景对象三维展开面积,细分为更小的区块,其中最大区块 5-6 占地面积 0.37 km2,最小区块 2-8 包含全区最高的超高层建筑,占地面积 0.02 km2。每个细分区块内的建筑物高度基本相近,以每个区块为具体的场景对象进行优视规划。图3 城市核心区优视航摄测区划分2.2 优视航测规划当确定了测区划分方案后,需要采集影像并生成概略模型。试验采用专业航摄仪获取的倾斜摄影数据生成概略模型,飞行航高 340 m,地面分辨率 2.8 cm,单相机有效像素 1.5 亿,垂直镜头焦距 40 mm,倾斜镜头焦距 70 mm,倾斜角度 45°。对于倾斜摄影的 5 个视角,仅选取了下视、后视、右视 3 个视角的影像数据,照片数量为 2 433 张,通过三维重建处理生成全区的概略模型。重建使用 RealityCapture 软件,数据处理的平台配置为3.7 GHz Intel Core i9-10900X处理器,12 GBRTX3080 图形卡,Windows 操作系统,三维重建总耗时 40 h。鉴于灵活性和安全性,优视航测采集实施所选择的无人机平台是轻小型的大疆精灵 4 RTK,相机的配置参数为 2 000 万有效像素,24 mm 等效焦距。规划中设定航摄视距为 70 m,采样重叠率为 85%,由于城市场景近地面空间的情况较为复杂,所以设定最低飞行高度为 30 m。基于上述的参数设置,生成城市核心区的无人机实景三维数据采集规划路径,如图 4 所示,其中图4(a)、图4(b)分别从俯视和侧视两个角度显示了城市核心区的概略模型和优视航测规划路径。图4 城市核心区概略模型及其优视航测规划路径按照无人机系统的续航能力,每段航线包含180 个途经点,即视角点,全区范围共生成 278 段航线,优视航线形成了对场景对象的空间三维包围式覆盖。根据图 4 中概略模型的两个视角,图 5对应显示 2、3、4 号分区的规划航线。2 号分区的场景是高层建筑物密集的中央商务区,其特点是区域内以高层建筑为主,且建筑物之间的间距狭小,分区内有超高层建筑;3 号分区属于地物高度落差大的区域,包括平矮的商超和停车场、高层写字楼、中高层的住宅;4 号分区为低矮的海边别墅和多层建筑构成的居住区,连接西侧的广场形成滨海平坦区域。各类型分区在城市场景中具有典型性,同时也是倾斜摄影测量等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处理的区域。图5 多类型分区优视航测规划路径2.3 城市实景三维优视航测协同实施随着技术系统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对于高精细度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的获取生成可以采用多智能体协同的方式来施行。相对于传统空中平面内往复的航线方案,优视航线的线路更长,时间成本更高。进一步考虑轻小型旋翼无人机的续航能力,优视航测单机单架次的作业效率低。因此,对于较大范围的待测区域,多机同步施测是解决效率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轻小型旋翼无人机成本低、操作简易、应用广泛的优点奠定了无人机协同应用的基础,所缺乏的是一体化规划和自动协同控制能力。优视摄影测量对于无人机协同应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一体化规划方面。围绕高质量航测数据采集的目标,既能保证对空间场景的多维完整覆盖,同时基于航线的无交叠划分,也使得多无人机系统在规划层面具备了协同应用条件。 1)大区域范围无人机集群式联合施测在短期时效前提下,测绘相关应用属于静态场景。当所依据的先验信息准确可靠,规划端的精细化处理完全有能力驱动多无人机同步施测。如图 3 所示,本项规划对测区进行了划分,细化到针对每种类型和平均高度的区块,图 4 给出了全区整体的航线方案,图 5 给出了典型分区的航线方案。根据由总到分、化整为零的策略,将测区划分与航线方案划分建立起对应联系,并具体落实为单架次无人机用以执飞的飞行航段。根据上述模式,青岛市核心区优视摄影在多个分区或区块同步展开测量实施。联合施测共使用了 6 架无人机,飞行速度统一设为 5 m/s,以3 s/帧的定时模式进行航摄获取。这种设置可保证摄影采集在途经点之间有一定的内插,弥补概略模型的缺欠以及其他因素可能引起的视角不足。各分区优视航测实施信息统计见表 1。 表1 优视航测实施信息统计结果2)场景对象优视协同采集大区域范围无人机集群式应用主要基于对空间区域的分类分割,体现在人工对于测区的整体划分和具体规划。区别于传统航测的分区作业施测,优视分区规划中所定义的大区域是指相对于无人机作业能力的大比例尺三维空间,从而将传统的航测分区模式延伸至更为细致的空间粒度,并最终映射为分段航线。每个分段航线就是施测执行的最小单元。给定应用的场景对象,结合其空间结构和航摄系统设备的性能指标,优视航测规划即可生成对应的分段航线。因此,无论条件情况如何,只要给定参数配置,航线便可以进行分段,则对于场景对象便可实现协同采集。图 6 是针对具体场景对象进行优视协同采集的样例,其中的施测对象是 2 号分区中的两栋高层建筑,由 6 架无人机进行协同采集的模拟效果分别以 6 种颜色渲染分段航线,相机图标代表拍摄视角,对应色框显示了各分段航线瞬时视角所采集到的实际影像。实践证明,优视航测的航线划分功能可以从多级空间尺度上作为多无人机协同施测的内核驱动,并进一步形成解决大区域范围需求与无人机系统单机作业能力有限矛盾的可行技术途径。图6 优视航测协同采集示例2.4 城市场景优视实景三维重建及结果分析利用优视摄影技术采集城市核心区的无人机影像数据,并采用分区重建和整体重建两种方式进行三维建模。分区重建的软硬件环境为瞰景Smart3D 软件,硬件配置为 Inter(R)Core(TM)i7-7700 处理器,32 GB 内存,NVIDIA Quadro P1000显卡,空三计算和重建采用相同配置,重建使用 20个节点组成的处理集群。整体重建的软硬件环境为 Smart3D 软件,空三计算在单台主机运行,Intel(R)Core(TM)i5-9600KF 处理器,128 GB 内存,NVIDIA GTX1660 super 显卡,建模使用了 25 个节点组成的处理运算集群,单个节点的配置除内存为 64 GB 外,其他与空三计算主机相同。分区重建中空三处理结果如图 7所示,其中橙色斑块为拍摄视角。由图 7可以看出,无论何种类型的区域场景,优视摄影测量都可以形成包围场景对象的航摄视角。视角所代表的获取影像与空三连接点所代表的场景对象几何结构在空间分布上致密贴的,且有明显的针对指向性。空三结果说明,图 5中的航测规划能够实际转化为面向各种复杂场景的航摄数据采集。在未引入像控点的条件下,2、3、4号分区的主要空三指标见表 2。图7 城市场景优视航测分区空三结果表2 优视分区空三主要指标结果,分别显示了各分区的实景整体全貌和局部细节。图 8(a)是 2号高层建筑区的实景模型,细节包括玻璃幕墙超高层建筑、狭窄间距高层建筑底层裙楼、高层建筑顶部钢架结构体、高层建筑侧面内凹部位等的重建效果;图 8(b)是 3号高度大落差区实景模型,细节包括高层异形结构顶部、侧方玻璃幕墙、中层居民楼、停车场配套设施;图 8(c) 是 4 号低矮区的实景模型,细节包括地标雕塑、交通道路附属设施、别墅区、多层居民区等。图 8 中局部细节,无论是几何结构的准确还原或是表观纹理的清晰呈现,均反映出模型的高质量。图8 典型分区实景三维重建模型及细节本文选取了4处局部场景,对比了相同场景中两种技术模式的实景三维模型输出结果,如图9所示 ,其中倾斜摄影测量数据的采集配置为前述概略模型所使用的倾斜摄影配置。对比图 9(a)和图 9(b)可以看出,在低矮房屋的檐下、常规高度居民楼的凸出阳台等部位,优视摄影测量相对于倾斜摄影测量有更好的精细度,较少变形拉花;而对于高层建筑的裙楼和底部,优视摄影测量具有更优的几何结构和分辨率,较少变形和模糊;倾斜摄影测量对于该区域最高层建筑的顶部未能进行有效重建,优视摄影测量不仅完整重建了建筑顶部,而且对吊臂等部件细节也有较好的表现。图9 三维重建模型结果对比整体重建空三处理的指标包括平均分辨率为 25.52 mm/pixel,完整性为 97 195/98 373,连接点总数为 7 555 144,连接点中位数为 344,精度为0.59 pixel。由于整体重建的硬件配置较低,单主机空三计算和集群建模耗时约为 46 h、156 h。整体重建空三处理和实景模型如图 10 所示。针对优视摄影测量优选视角的特点,整体重建处理进行了调优。引入像控点实现绝对坐标转换后,在全测区范围实测了 265 个检查点,计算得到对应模型点的平面误差均方差为 0.062 m,高程误差均方差为 0.065 m。平面和高程误差分布情况如图 11 所示。图10 城市核心区整体重建空三处理和实景建模结果图11 城市核心区整体重建的平面和高程误差分布3 优视摄影测量的泛在联合应用模式3.1 基于云服务的优视航测技术应用优视摄影测量没有通过采集终端间的信息互联实现协同操作,然而精细的测前规划仍然能够以分段航线为载体的任务分配方式实现有效的协同应用。利用精细规划和航线划分能力,优视摄影测量技术将无人机航摄规划转化为一种业务生产,输出的产品为优视航线。优视航线作为航摄实施或实景三维数据采集的输入,能够与无人机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实现无缝衔接,并且航线分段的形式天然具有分发配置的属性。优视摄影测量的协作功能可拓展为能够支持泛在无人机航摄应用的新型技术模式。在实际作业中,优视摄影测量以云服务模式串连测前规划和测量实施。以个人计算机为规划端进行航线及像控点的规划设计,将生成的航线上传云服务器,测量时由载有相关应用程序的移动控制设备从云端下载飞行航线,通过控制设备操控无人机系统和测设设备采集航摄影像。该模式实现了优视航摄规划和航测实施的解绑定,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将航摄规划及航线生产置于后台,从而有利于大数据量运算以及专业化、集中式处理;无人机操作人员仅需接收分段航线任务,基于航摄系统设备的高自动化能力,会降低对于操作人员的专业化要求。对于需要长周期持续性测量采集场景,可结合自动化机场等自主式释放和回收终端,实现全无人化的操控。3.2 面向城市实景三维更新的优视航测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场景处于持续的变化中,相应的实景三维数据产品也要随之进行更新,因此,城市实景三维初建之后的中心需求也将逐步转向局部的更新。相比于初建的实景三维成果,更新后的数据产品应具有更高的质量标准。城市局部场景发生改变通常意味着区域内有新建建筑或发生了翻新改造等,因此,对应区域的实景三维更新可结合项目完成后的竣工验收来实现。针对城市实景三维更新,以驱动轻小型航摄设备为主要方式的优视摄影测量较倾斜摄影测量具有更好的适配性,主要表现为:(1)限定的区域范围较小,轻小型航摄系统的续航能力不再成为短板;(2)更新区域可供测前规划利用的信息资料更完整;(3)获取视角更贴近场景对象,数据输出质量更高;(4)技术模式的自动化程度更高,操作实施快捷便利,难度低;(5)支持多区域、多任务并发处理应用。此外,考虑到城市新建或旧改的实际要求,可将工程测量、工程监理、检测监测等技术内容一并纳入优视航测规划,实现该应用模式的多测合一,输出成果可同时满足专业化服务和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的需要。3.3 实验说明由于遮挡物多、获取距离远,倾斜摄影测量模式下场景中近地面部分的影像质量退化严重。通常采用地面补拍获得相应部分的影像,并在三维重建过程中进行多源数据融合。然而,空-地视角之间的宽基线配置以及较大的照度和分辨率差异等会对影像间的匹配连接造成困难,导致融合处理难以实现。优视摄影测量对于需要地面补充获取或空-地协同采集的情况,可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1)航摄高度更低、更接近地面, 空-地形成立体观测的基线不会过宽;(2)摄影视距准确可控,能够保证空-地采集影像的分辨率一致;(3)可对空-地的拍摄视角进行一体规划分析,设置更为合理有效的地面补拍方案。从技术原理的角度分析,优视摄影测量中不再明确地区分空中或地面采集的数据。如上文所述,按照分区和分层聚类的方式,地面视角即是高度方面位于最底层的观测视角,也可与相近方位的空中视角组合。因此,优视摄影测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空-地协同采集方面也会有所体现。3.4 优视摄影测量的泛在无人机航测支持在当前智能化浪潮背景下,融合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测绘与位置服务正在经历泛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转型。综合上述几种模式,本文认为优视摄影测量依托自身较强的自动化性能以及特有的测前规划分析能力,为无人机摄影测量相关业务实施提供了一种泛在的技术支持,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泛在应用实施。优视摄影测量通过高自动化的技术处理能力赋能轻小型无人机等相对较低成本的系统设备。相较于常规作业模式的高成本投入,优视航测更灵活简便,更易于开展应用实施。 2)泛在融通衔接。优视摄影测量可直接作用于前端的无人机飞控系统,同时能够与后端的近景摄影测量及实景三维建模软件有机结合。优视摄影测量衔接前后两端,融合为完整的全自动化技术链条。 3)泛在扩展延伸。基于更高精细度实景模型的输出能力,优视摄影测量能更好地支持模型自动单体化等处理。基于对场景对象的精细化完整覆盖,优视航摄同样适合用于检测等其他相关技术方向。 4)泛在业务场景。上述三个方面上的泛在特点决定了优视摄影测量适用业务场景的广泛性。具体应用方向包括实景三维、文保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工程监测检测等,并向更多的应用领域拓展。4 结语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实景三维建设需求的新型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 ——优视摄影测量 。该技术方法以场景对象的概略模型为规划依据,通过观测视角的优化,生成以无人机航摄路径为主要载体形式的测量采集规划方案,并以多种典型功能区域混合的青岛城市核心区为测试场景,对优视摄影测量在复杂城市场景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的倾斜摄影测量,优视摄影测量能够实现更高精细度的实景三维模型输出,并且可通过多机协同和多区域联合等方式解决大区域范围施测以及单机作业效率低下等方面的问题。基于较好的内核架构和技术能力,优视摄影测量具有衍生为泛在实景三维数据采集模式的潜力。致谢:感谢深圳大学黄惠教授团队提供核心算法支持,感谢深圳眸曈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规划采集支持,感谢瞰景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数据处理支持。

01/11
2023

李清泉教授:动态精密工程测量方法与应用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

个人简介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Urban Informatics 亚太主编。长期从事多学科交叉的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和空间信息智能感知的理论、方法与装备研究,推动精密工程测量从“静态到动态”、“离散到连续”、“人工到智能”的转变,促进了测量学科的创新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60项,PCT专利10项,发表SCI论文230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际移动测量杰出贡献奖等,Google H-Index 66,引用超1.8万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报告题目动态精密工程测量方法与应用报告摘要针对我国现代发展阶段对工程测量的应用需求,基于工程测量基本理论方法,梳理了现代精密工程测量面临的应用场景多变、测量对象多样、测量数据多源等挑战与问题。结合近年来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研究并构建了从测量需求到装备研制,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的动态精密工程测量方法和技术体系。实现工程测量技术从静态到动态、从离散到连续、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最后,介绍了动态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在交通、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安全运维方面的重要应用。

08/29
2022

2022深圳新基建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举办

来源:中国青年网

   8月24日,2022深圳新基建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在深圳南山举行。论坛以“赋能新基建·领跑新赛道”为会议主题,来自建筑领域的国内外院士、教授、专家、企业家代表和政府部门相关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围绕如何打造“面向未来、创新集聚、绿色低碳”的高品质新基建工程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论坛现场。中建二局二公司 供图  本次论坛由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市深汇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协办。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主持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郭仁忠致辞。  论坛现场。中建二局二公司 供图  孟建民、吴硕贤、滕锦光、欧进萍等4位院士分别作了题为《防疫型“空间细胞”研究微空间建筑的创作与实践》、《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基于新型材料的结构工程创新及其对碳中和发展的贡献》、《装配式及其模块化隔震减振韧性建筑结构》的主旨演讲。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新基建事业部总工程师冯瑞丽和三一筑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马云飞分别作《服务城市更新战略工业上楼综合技术探索》、《三一spcs技术体系及施工技术》专题演讲。  论坛现场。中建二局二公司 供图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新基建”相关概念,随后,新基建不断受到关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基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服务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深圳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城市更新项目是南山区推动“工业上楼”的先行示范项目,该项目将传统工业厂房由平面空间向立面空间转换,将为集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高端制造业企业提供更为高效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国家对新基建战略的重视程度持续加深,创新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面对新形势,建筑企业应充分发挥科技赋能和创新引领示范作用,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开辟新基建领域新赛道

工作经历

中国测绘学会  副理事长
Urban Informatics  亚太主编

工作业绩

推动精密工程测量从“静态到动态”、“离散到连续”、“人工到智能”的转变,促进了测量学科的创新发展。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60项,PCT专利10项,发表SCI论文230篇


科研项目

长期从事多学科交叉的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和空间信息智能感知的理论、方法与装备研究

学术任职

深圳大学 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