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城市高度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带动地方经济与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要建设数字新型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广州作为国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之一,承担建设“数字湾区”使命,致力于打造更“聪明”的城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12月12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广东省珠江广播电视广告有限公司承办的广州科普大讲坛第206期《智慧城市,让出行更便利》直播圆满结束。本期节目邀请到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首批中国测绘学会会士张新长;广州地铁集团一级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俞军燕;广州港集团南沙四期技术部经理、自动化码头工程师李树沛,就广州智慧交通便民化、广州智慧港国际化、智慧城市未来发展发表见解,并积极回应现场观众的提问。

(广州科普大讲坛第206期现场)

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将“模拟人生”照进现实

“通过计算机看现实世界,将物联网作为传感器,获取现实中万物的实时数据并建立联系,将海量数据用云计算存储、分析、控制,最后让人工智能完成数据规则与知识的挖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新长在谈及智慧城市的发展框架时这样说道。依托科学技术,造就出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安、智慧环保等便民产物,这是智慧城市的发展使命。

以杭州利用物联网感知技术智能调控交通灯为例,智慧发展在交通系统建设中要牢牢把握住“数字孪生”这一核心概念,以实景三维为基础,根据真实的物理世界创造出与之“1:1”映射的虚拟数字世界,做到“孪生城市”和真实城市平行发展,相互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让科技发展落到实处,更好服务于市民,张院士表示,“要以自然、人文和生态作骨架,城市实体、建筑和事件作血肉,时空大数据作大脑,依托计算机、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共同构建一个‘会学习的生命体’,达到监测、模拟、分析和预测的目的。”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首批中国测绘学会会士张新长

展望未来,张新长院士希望透过大模型、大数据的数实融合、数实共生,实现交通流量预测、交通信号灯控制、智能出行服务、交通事故识别与预防等技术,让交通系统便民、惠民、利民,形成智慧交通新局面,激发城市智慧创新新活力。

建设“城轨强国”,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对标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广州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面临新挑战。面对日益剧增的客流,轨道管理负荷加重,无论是运营安全,还是维修效率,都对广州地铁提出了新的难题。广州地铁集团一级专家俞军燕对此作出回答:“推动新兴技术与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跨界融合,面向智慧轨道交通、智慧城市迭代研发,打造全智慧型的轨道交通生态链。”

此外,广州地铁与腾讯联合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操作系统——“穗腾OS2.0”,以保障广州地铁的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数字化赋能新时代轨道交通,为人民创造更好的出行体验,助力实现交通强国梦。

广州地铁集团一级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俞军燕

“无人码头”:广州港力争树立智慧港口标杆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智慧码头广州港已进入试运营阶段,无人驾驶、无人拖车等技术让广州港实现了码头整体无人化,每年减少人力成本近一亿元。广州港集团南沙四期技术部经理李树沛表示:“自动化码头的落成,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打通出海通道,树立智慧港口标杆,推动港口经济生态升级,为‘一带一路’沿海通道注入新动力。”

广州港集团南沙四期技术部经理、自动化码头工程师李树沛(右一)

来源: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