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通讯员 肖四平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Mark Girolami亲临指导并与学生交流;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周祖德担任首席专家;由物理特级教师、人大附中原副校长高江涛担任首席导师;大学教授和名校博士组成导师团……
12月2日,爱莎国际教育集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武汉)在武汉爱莎学校正式揭牌,中外院士和专家学者齐聚该校举办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高峰论坛”,通过思想盛宴,回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问。
英国院士与武汉高中生面对面
“拔尖创新人才要早发现、早引导、早培养”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才能做到?
“首先要明白,世界需要怎么样的人才。”专程来到武汉爱莎学校的剑桥大学Mark Girolami院士表示,当前世界面临许多全球性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大健康以及如何让人工智能惠及人类等等,需要学校培养更多愿意接受挑战,能够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创新人才。
Mark院士以2020年新冠大流行期间,自己两名学生的经历举例。当时,伦敦市政府找到剑桥大学,希望能找到智能化分析和管理人们的社交距离的办法。这两名学生加入了项目组,他们想到通过全伦敦的交通监控探头和交通传感器来分析人们的出行习惯,并建立相关的大模型,分析有效的管理办法。
“当时他们面对巨大的压力,每天都要形成一份分析报告,对于读研二的学生来说是超出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但他们没有说‘我做不到’,而是自学了更多的知识,并与其他领域的专家配合协作,最终为决策者提供了十分有用的数据。”Mark院士说,后来伦敦市政府采纳了项目组的建议。
Mark院士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技术能力,还要培养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敢作为、善学习、会合作且懂得谦虚的人。
论坛结束后,Mark院士还与武汉爱莎的20多名高中生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与交流,30多分钟的时间里,双方全英文交流,氛围热烈。
不久前获得“全球院士挑战赛”数学领域论文一等奖的高一学生孙玉涛,向院士请教:“数学研究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向,自己该如何选择,如何做准备?”Mark院士表示,这两个方向并不矛盾,很多科学家在理论研究中产生了应用成果,也有科学家通过应用研究促进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因此,不用在心里划定一个明显的界限,如果精力允许,可以在学习中两者兼顾。
“没想到能和这么‘大牌’的专家面对面交流,他的建议和指导,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更有信心了。”孙玉涛说。
励志将来投身医药学研究的高一学生庞博,向院士请教如何平衡学业和特长。Mark院士表示,将来选择专业时一定要分析机会成本和受益预期,他以剑桥大学为例表示,只有各科成绩都拔尖的人才有机会被录取,后续才有最好的条件去专注于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Mark院士很有亲近感,与他交流时感觉不到压力。最后他还鼓励我们,希望下次能和大家以师生的身份在剑桥大学相见。”庞博说。
项目式学习受到专家推崇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高峰论坛”上,国内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知名专家、人大附中原副校长高江涛带来了题为《如何识别和发展初期创新人才》的主旨演讲。
高江涛分享了自己从教40余年,特别是近10余年致力于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遇到的难点和感悟。“近几年我才意识到,应该在培养中发现,在发现中培养。”高江涛校长总结了六点建议:解放思想,搭建平台;科学规划,勇于创新;统一思想,求真务实;认真对待,扎实推进;不骄不躁,敢于坚持;及时总结,增强信心。
高江涛坦言,自己在推进人大附中早培班创新培养模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质疑“瞎搞”,但事实证明,优秀的学生永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总能不断创造惊喜。他举例说,10多年前,他们在人大附中初中就开设了每周两个半天的个性化研修课程,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当时7年级的几个孩子就提出,国内桥牌比赛全靠人工统计分数非常烦琐且容易出错,而国际比赛的电子计分系统造价高但并不先进,于是就想发明一款成本低、性能好的电子统计系统。
当时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学生是异想天开,但学校支持了他们的想法,甚至允许他们停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半年多时间里,这些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研究,自学相关的课程,分组设计软件、硬件。最终,他们研发的“桥牌无线计分系统”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特等奖,他们也是当时1000多个项目中年龄最小的参展者。“事实证明,花时间去创新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些学生后来很多都考上了清华、北大等名校。”高江涛说。
这种通过STEAM项目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武汉爱莎也一直在探索。论坛举行当天,学生们便在黑匣子剧场展示了自己打造“火星之城”的方案。
出席论坛并致辞的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分党组副书记曾静,对武汉爱莎学校开展跨学科项目制实践课程的做法表示赞许。她表示,中科院武汉分院将积极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支持爱莎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在科技创新人才选拔、学科课程建设和科研实践等方面开展合作。
武汉爱莎“秘密武器”重磅亮相
在当天举行的爱莎国际教育集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武汉)揭牌仪式上,武汉爱莎学校园区总校长贾茜博士介绍,武汉爱莎是一所高科技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全人教育学校,肩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使命。建立爱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就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好人才储备,规划有特殊天赋和学有余力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对他们因材施教,满足其差异化的发展需求。该校将通过过程性评价方法早期发现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天赋和潜能的学生,打通学段与学科壁垒,着力培养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往纵深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导师的指导下的基础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责任感和改变世界的使命感。
中心对于这些“好苗子”将施行“一生一策”的定制化培养方案,同时兼顾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兼顾科学、人文和艺术素养并重,施行集中与分散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并与大学、科研院所协同培养,为造就一批未来的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爱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的选拔范围为武汉爱莎校内学生,同时面向全国10-15岁的资优学生招生,并实行动态淘汰机制。中心将为每名入选的学生提供专属的独立工作位,为学生创造独立、安静、舒适的学习与研究空间,为他们一对一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并由包括院士、教授、科研院所专家、学科竞赛教练和博士等组成的导师团队,联合构建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
揭牌仪式上,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周祖德和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人大附中原副校长高江涛,分别受聘为爱莎国际教育集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武汉)首席专家和首席导师。
同时,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楚天学者特聘专家李仁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肾科专家教授苏华,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楚天学者特聘专家孙旭,海洋生物学专家、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行为与福利系教授Sara Platto,受聘成为爱莎国际教育集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武汉)专家委员会首批成员。
各方专家支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任重道远,武汉爱莎借本次论坛机会向各方专家求教。爱莎国际教育集团董事会首席学术顾问、战略顾问David Mansfield主持了圆桌讨论环节,他向中外专家提出两个问题:学校如何在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鼓励创新?怎样利用好国际资源培养中国的拔尖创新人才?
英国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Mark Girolami认为,优秀的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知识的广度,专业科技人才也要多涉猎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帮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要能够兼顾不同的观点,才能真正具有国际视野,“除了开展STEAM教育,全人教育也不可或缺。”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周祖德认为,创新环境的建立至关重要,要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要有效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对于国际教育交流,周祖德认为目前在基础教育方面还做得不够,一是需要政府层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二是需要学校支持师生更多地走出去、请进来,促进交流。
物理特级教师、人大附中原副校长高江涛校长认为,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于打造鼓励创新的环境非常重要,要有考试之外的另一把尺子,让敢于创新的学生有获得感。学校要跳出只盯着高分的思维,学生才能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这样高分往往会水到渠成。
湖北省政协常委、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翟天山教授认为,创新人才只占到10%-15%,所以需要有一部分像爱莎、人大附中这样有好的资源、创新的体制的学校,专门去探索。不能用同一种办学模式、同一种评价方式来要求所有学校。他建议爱莎未来要一是要跨界协同发展,二是要跨行业融合发展,开门办教育。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文理与工程学院高级副院长John Barker认为,武汉爱莎已经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接下来要坚持致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开发学生的潜力。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陈佑清认为,首先要建构一个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个性的表达为导向。“中西方教育有各自的优势,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爱莎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将来可以更加系统化。”陈佑清说。
爱莎国际教育集团学校发展和课程副总监、武汉爱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Mahesh Selvaraj认为,“大中小学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非常重要,爱莎将与知名大学开展广泛的深度合作,真正理解大学的评估体系,知道他们需要怎么样的人才,这样能帮助爱莎更好地设置课程体系。
专家的精彩分享,为武汉爱莎学校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素养和科技能力的办学特色,以及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指明了方向。据了解,爱莎国际教育集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武汉)不久将正式开启全国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