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震、台风、暴雨、洪涝、泥石流等,各种极端自然灾害易发、频发,从郑州到河北,巨灾给我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问题与挑战,当前“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的建设规划,为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大应急、大安全”“全灾种、全周期”城市应急管理提供基石,提升城市应急治理能力迫在眉睫。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与城市应急管理是关键点之一。2023年是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年。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措施。

为加快推动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2023年9月26日,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应急产业博览会举办期间,“第五届国际城市安全发展创新峰会”在深圳举办。

原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总工、中国矿业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 袁狄平 发表致辞

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张强

本届峰会以“数字赋能应急产业,数智驱动安全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深圳)国际应急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主办,邀请安全应急各领域的院士、专家,围绕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等热门话题,分享新思路、新做法、新模式、新技术,深度剖析我国当下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状。

与会专家和嘉宾就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大湾区自然灾害风险防控、最前沿的空天地智能一体化技术、应急救援无人机技术、综合防灾减灾科技保障能力建设等热点话题,为参会者提供了高价值启迪。现场嘉宾分享内容干货满满,大会现场气氛热烈。

九位权威专家,九场重磅分享。第五届国际城市安全发展创新峰会,一场为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定制的高质量峰会,集合各方的力量,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思考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原组长 闪淳昌教授在《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思考》主题分享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平安中国建设正迈向更高水平,然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正面临重大风险挑战。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原组长 闪淳昌

闪淳昌教授认为,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重大风险挑战在于以下七点:

1.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增加,极端性凸显;

2.安全生产处在脆弱爬坡期过坎期,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交织叠加,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3.公共安全风险多样化复杂化,突发性更加明显;

4.网络安全风险凸显化,放大性更加明显;

5.高风险的城市和低设防的农村并存,城市脆弱性凸显;

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

7.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加明显。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战争风险现实存在。

在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思考中,闪淳昌教授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汛、救大灾,做好同时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重大突发事件的准备;提高防灾减灾救灾、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和支援打赢现代战争保障能力;要大力发展安全应急产业,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

大湾区自然灾害风险及其防控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主任、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为大家带来《大湾区自然灾害风险及其防控》主题演讲。基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对大湾区自然灾害风险区域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史培军教授提出大湾区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控对策。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主任、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

史培军教授指出,大湾区是多灾种的高风险区,大湾区气候与气象极端性在加剧,未来气候变暖持续,中国自然和社会面临暴露度增加、脆弱性增加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对重特大灾害,要汲取海河流域大水灾应对的经验和教训。

史培军教授认为,造成本次海河全流域暴雨洪涝灾害有以下主要原因:

1.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覆盖范围广;

2.持续高温导致副热带高压北移,有利于热带气旋及其携带的海洋水汽深入内陆,为本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气;

3.地形地貌因素、河网水系、土地利用也对本次暴雨洪涝起到加强作用;

4.设防标准偏低;

5.启用蓄滞洪区。

史培军教授认为,应建立大湾区自然灾害系统风险评估预警系统、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共享系统、巨灾风险保险系统、重大自然灾害应急联动系统、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灾害防控系统等。

基于物理过程的震害预评估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讲席教授 陈晓非院士在《基于物理过程的震害预评估》主题分享中,介绍基于物理过程的情景地震模拟及其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为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讲席教授 陈晓非

陈晓非院士指出,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占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地震本身一般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地震产生的地面强烈震动所造成的建筑物倒塌及次生灾害才是人员伤亡的直接因素。因此,准确地评估地震产生的强地面运动,是评估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的基础。

陈晓非院士认为,基于物理原理,通过对地震物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我们获得较为准确的强地面运动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展:大震后的震害损失快速评估,为政府开展救援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对一些地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设定地震)所造成灾害开展与评估,为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规划、应急预案等提供科学数据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选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更加精准的科学评估数据

应急救援无人机新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航空航天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与创新创业学院联合党委书记 王凭慧教授发表《应急救援无人机新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主题演讲。王凭慧教授认为,应急救援无人机新兴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快速发展,未来的无人机救援技术将会有更加多样化、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多的应用场景,丰富多彩的无人机系统也将带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救援体验。

南方科技大学航空航天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教授 王凭慧

王凭慧教授指出,应急救援无人机总体上有几项基本要求:生存能力强,能应对恶劣环境,体积尽量小,造假要低,使用要方便,续航时间长等。此外,无人机的集成度要高,能具备测距、测温、运输、多探测等功能。

王凭慧教授认为,目前无人机的发展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发展方向更多是跟其他新技术的结合,比如跟AI、5G、物联网,以及集群化的结合。以AI无人机为例,未来AI控制的无人机,在应急救援的特殊灾害环境下,将可以独立承担一些任务。

城市灾害综合防灾减灾科技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负责人,自然资源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链专委会委员 朱月琴主任发表题为《城市灾害综合防灾减灾科技保障能力建设思考》的主题分享,从城市灾害的概念、自然和社会属性出发,结合我国防灾减灾相关科技规划,分析了城市灾害综合防灾减灾的科技需求,从监测预警、风险识别和应急救援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城市灾害综合防灾减灾科技保障能力的建议和思考。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负责人、正高级工程师 朱月琴

朱月琴主任指出,随着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速度加快,城市已变得愈加复杂和多样,也使得城市灾害日益复杂,因此提升城市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着迫切的政策和现实需求。科技一直是推进城市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朱月琴主任指出,关于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发展智慧应急,国内外均有相关案例,比如我国杭州、纽约曼城、底特律等城市。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依照检测预警的平台,达到能监测预警、快处置的智慧性功能要求。

关于科技保障,朱月琴主任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一个是人民为上的城市安全发展理念,第二是一定要贯彻落实应急管理的科技创新规划,当中包括在城市的界面上突出科技项目的布局,如何加快科研人物的攻关,在地方和国家以及城市的层面上如何建强国家的创新平台,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同时强化科普宣传的能力。

洪涝灾害的韧性应对

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翟国方教授发表《洪涝灾害的韧性应对》主题演讲,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从安全发展和洪涝灾害韧性提升的视角,研判我国洪涝灾害风险演化趋势,系统分析洪涝灾害风险应对措施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基于灾害治理层级、治理要素、对象险种、治理过程以及治理主体的五维框架,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危险已建区的工程性防护措施、旱灾防治策略以及体制机制等洪涝灾害韧性的综合性提升策略体系,为区域规划、综合防灾减灾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翟国方

翟国方教授指出,从伤亡来说,地震是我国最大的灾害,但从经济损失来说,洪涝是占了最大的比重。翟教授认为,雨洪灾害风险的治理,需要通过区域和城市韧性的提升来实现,区域和城市韧性的提升,需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既要重视脆弱性、暴露度和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工作,更要关注致灾因子危险性的减少,尤其是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可以通过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等来实现。

数智赋能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基本概念及框架

中南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秉教授在《数智赋能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基本概念及框架》主题演讲中,提出数智赋能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这一研究问题,设计数智赋能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框架和思路。

中南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 王秉

王秉教授指出,在当今数智时代,数智资源、元素与技术已成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和驱动力。

王秉教授介绍,该课题研究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问题。总体问题是“如何建立适应数智时代背景和需要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智能化、精准化、动态化与协同化)的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

王秉教授认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宏大且新的系统工程,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未来可以持续做得更广更深;以大安全观和系统安全观为指导的普通安全学具有普适性,它可有效支撑各领域/主体的安全研究。

城市大规模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系统研发与工程示范

东莞理工学院发展规划部部长、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郑愚院长发表《城市大规模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系统研发与工程示范》主题演讲。郑愚教授主要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大规模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系统研发”。

东莞理工学院发展规划部部长、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郑愚

郑愚教授指出,以城市群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建设格局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方向。为有效提高大规模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感知能力,实现对城市层面的灾情分布和建筑群损伤程度的快速准确评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大规模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系统研发”,建立了一套基于高集成度、高性价比传感器网络的城市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快速评估系统,成果形成了一整套能够对城市大规模建筑群进行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灾情快速评估的技术装备。

郑愚教授认为,城市大规模建筑群进行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灾情快速评估的相关技术,用于昆明、大理、西昌、康定、北京、天津、唐山、深圳、河源等9个城市的101栋代表性建筑,实现了城市大规模建筑群进行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灾情快速评估,对提升我国城市建筑群抗震防灾技术水平和应急救援快速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空天地智能一体化智能技术驱动韧性城市治理现代化

来自中国工程院陈湘生院士团队,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总信息师 胡明伟教授,为大家带来《空天地智能一体化智能技术驱动韧性城市治理现代化》主题演讲。

胡明伟教授指出,目前城市已经具备初步的基本感知功能,例如温度传感、压力传感、燃气远程抄表等,但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数据感知方式单一,获取效率仍然偏低,以及时效性差等问题,将通过深度交叉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城市全域全要素全年透彻的感知,用大数据对各类感知数据和业务信息进行实时智能的分析。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总信息师 胡明伟教授

关于如何实现城市治理模式的协同化,胡明伟教授指出,目前仍然存在着数据闸多元异构标准不一、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打破行业的壁垒,构建城市多元数据的互联互通,充分共享的新体系,才能够提升监管的力度,通过空天地海量数据的实时共享,融合互通的数据服务平台,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规范、高效互联、交互计算的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数据服务平台。

胡明伟教授指出,以往城市的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等是单一开发,但现在引入综合管廊之后,可以把这些管线迁入到综合管廊,实现地上、地表、地下管网设施的统一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数据融合。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将交通、环保、安防、城管等多个行业业务系统来进行协同的治理。

胡明伟教授指出,为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们在模式上需要做一些更新,从以往的快速响应到预防性转变,从被动的救灾减灾到主动的韧性提升风险治理,协同应对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勠力同心,共促安全发展

在圆桌论道环节,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作为主持人,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负责人朱月琴、中国矿业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袁狄平、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左红祥、海纳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王玮共同参与。

上述嘉宾分别就“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城市生命线与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等系列话题进行探讨与展望,为全场观众带来丰富的干货分享。

随着圆桌论坛结束,“第五届国际城市安全发展创新峰会”也圆满落下帷幕。

应急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做好城市安全工作,是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具体体现。

共叙友谊、共谋发展、共话未来,中国(深圳)国际应急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将继续与行业携手同行,共同推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