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邓子新

邓子新(1957年-),男,俄罗斯工程院金质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现担任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组织专家委员会(GIM-IC)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审组成员,《Chemistry & Biology》,《BMC Microbiology》,《Process Biochemistry》等数十个国内外刊物编辑或编委。长期从事微生物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攻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学生物学,打开DNA硫化修饰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70余篇学术论文。先后共主持30余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获得“瑞典国王Baudiouin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奖等。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04/04
2025

湖北医药学院举办建校60周年院士专家论坛

来源:湖北医药学院官网

原文标题:我校举办建校60周年院士专家论坛本网讯(通讯员 郑语晨 黄松鹤 李军)建成支点,科技赋能。4月3日,湖北医药学院建校60周年院士专家论坛在学术报告厅重磅登场。本次论坛聚焦合成生物学、医防融合、生态农业等前沿领域,为推动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邬堂春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梅林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张勇慧教授等高校权威专家学者齐聚湖医药,共襄学术盛宴。师生代表800余人现场聆听。党委副书记、校长罗杰主持。党委书记郑丹凤在热情洋溢的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既是对学校甲子华诞的珍贵献礼,更是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强力赋能。这次精彩讲座定能帮助师生了解科技前沿、拓宽专业视野、砥砺学术思想,为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增添强劲动力,以十堰节点之为服务湖北支点建设的新征程中贡献湖医药智慧和力量。”学术报告环节,各位院士专家硬核开讲。邓子新院士以《合成生物科技的颠覆性:以大健康产业变革的科创实践为例》为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合成生物学作为新质生产力,为大健康产业开辟广阔前景提供了借鉴参考。邬堂春院士聚焦《医防结合,守护人类健康》,阐释了公共卫生在应对传染病、慢性病等公共卫生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金梅林院士分享《农医融合,科技赋能:生态循环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从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发展模式、中药材医药价值的发掘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探讨农医融合新路径,为生态农业现代化提供新思路。刘超院士展望《大数据时代DNA鉴识技术发展方向》,阐述了我国法医学,特别是法医物证学的发展历程,指明了未来法医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张勇慧教授介绍《基于天然产物的新药发现》,为抗肝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推动了复杂天然产物的规模化开发,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持续物质基础。罗杰在讲话中表示,此次论坛以科创引领增强创新策源力,为我校在凝练新方向、构建新格局、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提供了方向和动力,推动学校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上迈向新的高度,为聚力“支点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审稿 陈建龙)

03/18
2025

邓子新院士:发展合成生物产业,浙江大有可为

来源: 浙江日报、浙江省科协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组织专家委员会(GIM-IC)主席。现担任美国《ACS Chemical Biology》副主编,《CELL Chemical Biology》《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数十个国内外刊物编委。长期从事微生物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攻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学生物学,打开DNA硫修饰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400余篇研究论文。发展合成生物产业,浙江大有可为邓子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生物制造”被列入需要培育壮大的未来产业之一。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各国纷纷加大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发和投资,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生物科学领域最具颠覆性的新兴交叉学科之一,被认为是继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第三次生命科学技术革命”。与传统生物学“解析生命”不同,合成生物学强调“构建生命”,其核心在于运用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对生命系统进行理性设计、改造或从头构建,以创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生物系统。简单来说,合成生物学就像盖房子,可以根据明确的需求,吸取前人的经验,综合考虑各个房间的功能,按所设计的蓝图进行备料、施工、装修,必要时进行有的放矢的修复、改造或升级。发展至今,合成生物学已在医学、能源、环境、农业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通过生物制造替代传统化工,可大幅降低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破解资源环境的困局。例如,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能实现生物基尼龙的发酵合成,和传统化学合成的方式相比,大大降低了能耗和污染。据统计,目前生物制造产品平均节能减排30%—50%,未来潜力将达到50%—70%。其次,通过开发全新合成路线,能够打破原料及产品的进口依赖,保障供应链安全。第三,通过开发全新产品或成本更低的生产路线,快速、全面颠覆全球产品供给格局。根据《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2024》,合成生物学全球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17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7%。在可预见的未来,合成生物学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在2028年将成长为体量达到近500亿美元的全球性市场。到本世纪末,合成生物将广泛应用于占全球产出1/3以上的制造业,创造价值达30万亿美元。相比欧美,中国合成生物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上海、深圳、天津三个合成生物学的研究高地和产业重镇。虽然我国合成生物学在某些应用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在自主底盘微生物、原始创新能力、高端人才储备、研发投入以及产业转化效率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距离。在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上,我认为浙江是潜力巨大的。第一,浙江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活跃的民营资本,为合成生物技术创新提供充足资金保障。第二,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能级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深度联动,紧密的产学研协同网络加速技术转化。第三,浙江扎实的产业基础为合成生物技术应用提供成熟场景。第四,浙江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医美、健康食品等领域需求旺盛,驱动技术快速商业化。最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助力跨区域资源整合。今年1月,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浙江省加快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这表明了浙江以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为抓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决心和魄力。我建议,浙江发展合成生物产业应重点强化“政策创新、技术攻坚与生态协同”三位一体布局:深化合成生物学专项政策支持,设立关键技术攻关基金,突破基因编辑工具等“卡脖子”环节;加速构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落地”全链条转化体系,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平台;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优势,整合区域生物医药与化工产业资源,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同步优化人才引育机制,定向培养合成生物学的复合型人才,完善生物安全与伦理治理体系,构建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03/08
2025

蛋白质“杀手”变身生物催化剂

来源:中国化工报 作者:陈菲

为人工设计高效生物催化剂开辟新路径中化新网讯 一直以来,活性氧超氧阴离子都被贴上“健康杀手”的标签。这一“负面”印象近期被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所颠覆。他们发现肆意切割DNA、破坏蛋白质的活性氧超氧阴离子,竟然从“破坏者”转变为“建设者”,可以作为酶的催化工具生产药物分子,成为打开未来科技的金钥匙。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6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酶是生命活动的核心催化剂,而在合成生物学中,酶不仅是重构生命系统的功能基石,更是突破传统化学合成局限的核心工具。它像一个“微型工厂”,实现抗生素、生物燃料、高价值化合物等目标产物的定向制造。在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团队结构生物学数据的支撑下,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参与麦角生物碱药物合成的过氧化氢酶EasC同时拥有两座“车间”,一座位于酶中心,另外一座位于酶表面;两个车间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酶中心车间负责生产活性氧超氧阴离子,并将其通过管道输送至酶表面车间,在那里活性氧催化原料生产麦角碱药物分子。这种“双车间—输送管道协同”的酶催化方式,相当于在针尖上建起两座专业车间,分别生产活性氧和药物分子,并建造了活性氧专用运输通道。这种物理隔绝和运输方式既利用了活性氧的强大反应能力,又规避了它的破坏性,体现了微生物酶系统在氧化学利用方面的进化智慧,在保持药物高效生产的同时避免了细胞毒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一般认知中需要消耗外源电子的活性氧生产过程,在这里竟由药物原料分子直接“供电”完成,并且活性氧只在酶表面的药物原料到位时才能生产并启动运输。微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孕育出催化机制独特、反应类型多样的新型酶系统。这些酶系统为合成数量巨大的药物分子,也为合成生物学的生命系统重构提供了宝贵的酶元件库。该研究将为开发新型酶制剂开发、重构天然产物合成途径提供宝贵的分子进化蓝本;同时将加速麦角生物碱等抗抑郁药物的新药开发和绿色制造的过程。相关酶制剂的开发将为传统化学合成提供绿色低碳的可持续替代方案,推动医药制造向高效、环保的范式转变。该成果得到国内外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该工作揭示的机制是“未见报道的”,强调其“可能重塑氧化酶进化认知”,并认为该工作“不仅仅是揭示了一种基于超氧阴离子的催化机制,更重要的是提示了这是一种尚未被揭示、但广泛存在于不同酶系统的催化机制”“为人工设计高效生物催化剂开辟全新路径,在生物制药、绿色化工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潜力。”专家观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专家委员会主任赵国屏:超氧阴离子在化学合成中已经作为一种化学催化剂广泛用于有机分子合成。这项研究发现超氧阴离子参与天然产物分子的生物合成,突破了超氧阴离子现有的毒性功能认知,从而提示人们应全面认识超氧阴离子的作用,并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注意恰当的防护或利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这项研究围绕真菌天然药物麦角生物碱合成酶EasC的生物催化机制解析,捕获到一种新O₂活化机制。这一发现为人工设计高效生物催化剂开辟全新路径,在生物制药、绿色化工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潜力。山东大学教授李盛英:这项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双口袋、远程协同催化模式。这种模式相当于在针尖上建起两座不同化工厂,分别生产活性氧和药物分子,并通过分子级“特快专列”传递催化指令。这种空间分离不仅扩展了底物转化的三维空间,还实现了多步自由基氧化环化反应的精准调控。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微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陈义华:微生物次级代谢蕴藏了丰富的化学结构多样性,是抗生素、抗癌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药物分子的重要来源。这项研究揭示的新型过氧化氢酶,为认识生物催化的多样性、开发新型生物催化剂、重构药物分子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03/01
2025

“之江院士讲坛”走进科技型企业家集聚区

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极具创新性的“工程学科”,合成生物学正以颠覆性的姿态重塑传统行业格局,通过设计、构建和优化生物系统,为医药、农业、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注入全新动能。2月26日下午,一场聚焦合成生物专题的“之江院士讲坛”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走进省科技型企业家集聚区——江南科技城的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水博园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高波,省科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恒,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二级巡视员马玉君,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党委委员、公司副总经理戴苓,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孙雍容等参加。本次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委党校主办,省科技服务中心、萧山区委组织部、萧山区科协、浙大科创承办,江南科技城、萧山区工商联合会、湘湖管委会协办。邓子新院士受邀作题为《大健康创新链的产业之痛与破局之道》的主旨报告,分享前沿科技成果,深入探讨合成生物学在大健康产业的应用前景与发展策略。现场还进行了互动问答,氛围热烈。省科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恒,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孙雍容为邓子新院士颁发奖杯与证书据了解,“之江院士讲坛”自2021年启动以来,一直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聚焦前沿科技,助力浙江共同富裕,搭建起了党政干部与顶尖学家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这也是“之江院士讲坛”首次到区县举办。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之江院士讲坛”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走进科技型企业家集聚区,除了院士带来的相关产业科技知识分享外,还专门打造了一场“AI+合成生物”科企对接会。对接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杨立荣,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李永泉,晨伫(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白晨,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王宝俊,浙江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晓武与来自全省各地市包括江南科技城的生物医药企业,浙大等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师生,以及相关部门代表开展面对面交流,解答企业面临的技术和发展问题,探讨合成生物学与地方产业融合的新路径,为地方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萧山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通过院士讲座和产业对接会,推动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度交融,助力提升集聚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接下来,萧山区科协也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对接更多高能级活动平台走进集聚区,为区域注入高端智力资源,推动集聚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萧山区科协)

02/28
2025

邓子新院士应邀做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贝时璋讲坛”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官网

2025年2月2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微生物代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院士应邀莅临由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合肥联络处主办的第15期“贝时璋讲坛”, 此次报告会在生命科学学院 531 报告厅隆重举行,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报告开始前,生医部段屹教授介绍了贝时璋讲坛的设立背景和报告人的科研经历、学术成就及影响。生医部执行部长朱书教授随后为邓子新院士颁发“贝时璋讲坛”嘉宾纪念牌。邓子新院士长期从事微生物代谢的分子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研究,并致力于学生教育和年轻科学家的培养。此次邓院士的报告题目为《把“冷门”捂热,让“热门”升华——我平凡科研案例背后的科学与人文思考》。报告中,邓院士首先讲述了DNA硫酰化的发现过程,着重分享了这一重大成果背后的心路历程:从司空见惯的小问题到惊艳世界的大发现,从科学上的未知数到遗传中的新密码,从饱受质疑的冷板凳到引领前沿的热领域。接下来,邓院士又详细介绍了热门抗生素研究向合成生物学的演变,总结了自己在热门领域“求延伸、找盲点、挖瑕疵”的宝贵经验。这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盛宴,犹如一场知识的甘霖,滋润着在场每一位听众的心田,让在场的老师同学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们热情高涨,纷纷围绕报告内容与邓院士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现场学术氛围热烈而浓厚。本次贝时璋讲坛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谱”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有力促进了中国科大校园的学术交流氛围,激发了师生们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为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2/12
2025

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25年度技术委员会会议在黑龙江大学召开

来源:黑龙江大学服务号

近日,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25年度技术委员会会议在黑龙江大学召开。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迟宝旭出席此次会议并致欢迎辞,技术委员会主任邓子新院士等10余位委员出席,工程研究中心各方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黑龙江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赵晓锋主持。迟宝旭对技术委员会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在科研创新领域的优势、特色和成果。期待各位委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经验智慧,为工程中心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希望工程研究中心要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共同推动学校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技术委员会由邓子新院士主持,技术委员会听取了李海英主任关于2024年度工作总结以及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规划的汇报。随后,技术委员会专家进行交流,专家对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的建设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并结合目前的国情与省情,针对李海英主任关于工程研究中心的下一步工作计划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工程研究中心在2023年11月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中获得了“良好”等级的结论。本次会议旨在总结上一年度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成效,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要点,在顶层设计上把握发展方向,会议指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黑龙江省“4567”产业发展需求,服务黑龙江省生物经济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完善工程研究中心的平台与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高水平人才尤其是海外杰出人才的引进力度;丰富与企业联合的渠道和方式,优化企业合作和项目孵化机制;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加强人员和设施的配套和效能,使工程研究中心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为实现更多的成果转化落地和迎接教育部新一轮评估做好准备。图文来源 | 生命科学学院排版 | 金松琦责任编辑 | 张笑雷 李牧 邵明琛 王思聪 孙晟伟 金松琦审核 | 肖博宇

01/08
2025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重实验室2024年学术年会暨年度总结大会顺利召开

来源: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

原文标题:学院、国重实验室2024年学术年会暨年度总结大会顺利召开(通讯员:刘梦锜)为进一步推进有组织科研,拓宽交流合作平台,全面总结学院2024年度工作,1月3日,学院和国重实验室召开2024年学术年会暨年度总结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邓子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宁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学院、国重实验室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3日上午的专家论坛由学院院长陈明周主持,4位生命科学领域特邀专家作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作题为“合成生物科技的应用场景与科创实践”的主题报告,从细菌DNA单、双链硫系统的发现,硫修饰-限制系统的分子机理,硫修饰相关功能原件赋能工程生物学与医学创新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DNA硫修饰合成生物学相关前沿进展。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高宁作题为“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embrane skeleton and higer-order assembly of membrane proteins in red blood cells”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利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表征红细胞膜骨架结构以及膜蛋白的组装技术,结合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揭示红细胞工作的分子机制。学院张永清教授和黄震教授分别作题为“基因编辑犬模型助力脑疾病研究”和“硒原子重新塑造核酸生命分子:核酸药物、诊断和化学结构生物学的底层创新”的主题报告。3日下午的青年教师成长论坛由学院教授李爱涛、杨平仿、杨世辉和张士昶主持,学院15名青年教师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专题报告。报告内容精彩丰富,嘉宾、教师认真聆听,并就相关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学术论坛结束后,参会人员观看学院2024年度工作总结视频,共同回顾学院这一年在党建、科研、教学、一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会议最后,学院党委书记黄裕钊总结讲话。他用“感谢”“拼搏”和“祝愿”三个关键词对学院2024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25年工作进行了展望,鼓舞全体教职工全力冲刺各项指标的新突破,向着一流学科的顶峰奋勇攀登。本次学术年会暨年度总结大会的顺利召开为学院和国重实验室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学院和国重实验室将以团结奋斗、勇担使命的不懈精神,锚定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助力学校全力冲刺“双一流”建设。(审核:黄裕钊,韩凯)

12/25
2024

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举行

来源:山大视点网

【本站讯】12月21日,山东大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济南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郝小江、岳建民、常俊标出席会议。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马春红致开幕辞。开幕式后,邓子新院士主持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娄红祥作重点实验室2023-2024工作进展报告。山东大学药学院院长鞠建华,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沈月毛、徐泽军、生举正、黄伯世、姜新义分别就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糖类与抗病毒药物研发,药物递送技术等作研究进展报告。随后,学术委员会审议了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进展,并对实验室未来发展规划提出意见建议。娄红祥表示,实验室全体人员将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山东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焕杨主持开幕式。学术委员会委员,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骨干人员、药学院青年学者等30余人参加会议。【供稿单位:药学院    作者:张教真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马瀚林 】

12/21
2024

10余位院士专家齐聚科创!合成生物制造中心建设专家咨询会召开

来源: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公众号

12月20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简称科创中心)合成生物制造中心建设专家咨询会在信息港园区召开。邓子新院士、谭天伟院士、谭蔚泓院士、元英进院士、汤超院士、黄和院士、樊春海院士、曾安平院士等10余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为科创中心合成生物制造中心建设发展问诊把脉、指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创中心领域首席科学家欧阳颀,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刚,萧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姜永柱以及浙江省经信厅、杭州市经信局、萧山区相关单位、浙江大学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代表等出席会议。会议由科创中心党工委书记董世洪主持。欧阳颀院士作主题发言,他系统分析了当前生物技术的发展格局与挑战,指出我国合成生物制造面临着基础科研难以支撑产业化需求、工艺放大困难,产品落地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他表示,合成生物制造中心将聚焦生命系统的模块化智能化设计、生物与分子智造AI算法、酶蛋白及相关制剂高效研发与智造、功能材料与分子智造、自动化细胞铸造、自动化智能化学合成筛选与应用6大研究方向,驱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联动产业、打通堵点、加快转化,探索合成生物制造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可行性策略。陈刚表示,合成生物学是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具潜力的一条黄金赛道,已经成为全球研发和产业升级的必争领域。他指出,在欧阳颀院士的带领下,科创中心生命设计与合成研究院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全面提升领域能级,发挥出了生物智造与生命设计1+1>2的叠加效应。他希望,科创中心两大研究院认真消化好、吸收好专家组的意见,完善优化制造中心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实质性建设,联动政校企三方,共建国内领先的合成生物新标杆。姜永柱表示,萧山高度重视合成生物制造业发展,充分发挥应用场景、产业基金、产业政策等方面优势,带动产学研资联动。他指出,萧山要共建行业领域高地,链接创新资源,打造交流互动平台;要抢占基金支持高地,引育高潜力成长型项目,助推更多项目落地;要打造项目成长高地,加快合成生物产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探索多元应用场景。他希望,萧山进一步携手科创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奋力打造“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合成生物创新策源地、技术赋能核心区和创新成果转化高地。会上,谭天伟院士受聘为合成生物制造中心建设专家咨询会主任,邓子新院士、谭蔚泓院士、樊春海院士等11位专家受聘为合成生物制造中心建设专家咨询会委员。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生命设计与合成研究院(筹)相关负责人就合成生物制造中心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方面的建设思路做介绍。现场,全体与会专家也就合成生物制造中心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有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学人才培养中心、原始创新源头与产业创新基地等内容开展充分交流讨论并建言献策。会前,与会专家还实地走访调研了科创中心展厅、合成生物制造中心相关实验空间。文字:孔晓睿编辑:何心怡审核:潘怡蒙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共4页/35条数据

工作经历

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中国微生物学会  理事长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  副理事长
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组织专家委员会(GIM-IC)  主席
国家973项目  首席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和学科评审组成员
《Chemistry & Biology》,《BMC Microbiology》,《Process Biochemistry》等数十个国内外刊物  编辑或编委

工作业绩

长期从事微生物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攻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学生物学,打开DNA硫化修饰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70余篇学术论文。其研究领域涉及微生物农(医)药的高新技术研究, 链霉菌质粒和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DNA复制调控、限制和修饰系统、微生物代谢途径、代谢工程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化学、抗生素基因簇的克隆、定位, 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和调控,非天然性抗生素药物创新的基因工程等。先后共主持30余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 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00余篇研究论文。 邓子新在链霉菌质粒和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DNA复制调控、限制和修饰系统,微生物代谢途径、代谢工程及生物农(医)药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在众多细菌的DNA上发现了硫修饰,这是在DNA骨架上发现的第一种生理性修饰,打开了DNA硫修饰这个全新的科学领域。


科研项目

先后共主持30余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

学术任职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武汉大学 教授

获奖信息

1991.01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
1992.0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1993.01   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
1994.0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计划
1996.01   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01   “瑞典国王Baudiouin奖”
2004.01   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01   “上海市十大科技创新英才”、上海市科技领军人物称号
2006.01   两度获得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7.01   《环球科学》2007全球十大科学新闻、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2008.01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0.01   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2.01   何梁何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