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吴明红

吴明红(1968年-),女,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家自然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特邀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协会副会长。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辐射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先后获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多项。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02/13
2025

吴明红/王亮团队:碳量子点集成金属有机骨架纳米片的电子束辐射快速合成及选择性电氧化5-羟甲基糠醛

来源:催化计公众号

第一作者:倪钱佳共同通讯作者:吴明红(院士)、王亮(研究员)通讯单位:上海大学DOI:10.1016/j.apmate.2025.100267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mate.2025.100267文章题目:Rapid synthesis of carbon quantum dot-integr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sheets via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for selective 5-hydroxymethylfurfural electrooxidation在追求碳中和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生物质已成为极具潜力的可再生资源。在此领域,HMF作为关键的平台化学品备受瞩目,因其在合成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方面潜力巨大。MOF因其多样的合成方法和易获得的多孔结构,在电催化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块状材料相比,二维(2D)MOF纳米片(NSs)具有原子经济性和更大的表面积,因而具备出色的电催化性能。此外,碳量子点(CQDs)因其活性位点丰富且成本效益高,在催化领域广受关注,被认为非常适合用于2D材料的原位辅助制备。近日,上海大学王亮研究员团队联合吴明红院士团队通过电子束辐照方法在2分钟内快速制备出由吸电子碳量子点诱导的镍铁金属有机框架(EW-CQD-MOF),EW-CQD 能更好地调节 OH⁻ 和HMF的平衡吸附,有效地增加了NiFe-MOF的层间距,增加了活性位点的数量,从而大幅提升EW-CQD-MOF对 HMF电催化氧化活性,6小时内 HMF 转化率高达 94%,FDCA选择性达到 96%。这些研究结果凸显了结构优化和吸附平衡在提升催化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为设计高效催化剂提供了宝贵见解。本文要点要点1. 通过电子束辐照,在2分钟内快速制备出由吸电子基团功能化碳量子点诱导的镍铁金属有机框架。要点2. 吸电子基团功能化碳量子点不仅扩大了镍铁金属有机框架的层间距,增加了反应位点的可及性,还能更有效地平衡氢氧根离子和HMF的吸附,从而提升HMF的电催化氧化性能,6小时内 HMF 转化率高达 94%,FDCA选择性达到 96%。要点3. 吸电子基团功能化碳量子点更有利于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形成,并且一系列原位表征技术揭示了HMF氧化过程的反应路径。

02/12
2025

吴明红/王亮团队Materials Today:共价键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新突破

来源:催化计公众号

文章信息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ttod.2025.01.016作者信息第一作者: 侯卫东 通讯作者: 吴明红、王亮通讯单位: 上海大学光催化异质结催化剂的连接方式影响材料界面电荷转移速率,是光催化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近日,吴明红院士&王亮研究员团队利用宽光谱吸收的碳量子点(CQD)和石墨氮化碳(CN),在共价异质结光催化剂合成及其光催化CO2还原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Radiation-synthesis of covalent bonding heterojunctions for selective solar-driven CO2 reduction”发表于材料领域期刊《Materials Today》(影响因子为21.1)。该研究以CN和低成本CQD为反应前驱体,采用电子束辐照策略合成了具有共价键界面的ECN/CQD异质结光催化剂,展现出卓越的光催化CO2还原性能。该研究为高性能共价键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创新方法。研究背景将CO2光催化还原为CO、CH4等增值化学品,具备双重显著优势:既实现了废气的清洁利用,又为缓解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供了可行方案。然而,多数光催化剂催化效率低、选择性不足,限制了光催化CO2还原的实际应用。异质结构可通过构建合适的能带结构和电子传递途径促进电荷分离,提升光催化性能。异质结中的连接方式对材料界面电荷转移速率影响重大,但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非共价相互作用(如范德华力、静电吸引、π-π共轭和氢键)。共价键能提供更稳定的结构和更优越的光电子传输特性,构建共价连接的异质结界面,对合成高效异质结光催化剂至关重要。之前报道的研究工作,采用偶联策略构建了酰胺连接的异质结,实现了对二氧化碳还原效果的强化。然而,共价键异质结中电荷迁移的内在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晰,亟待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图文导读I.催化剂的合成策略及结构特征图1. 形貌和电子结构信息。a电子束辐照辅助制备催化剂的示意图。CQD的TEM(b)和HRTEM(c)图像。ECN/CQD的TEM(d)和HRTEM(e)图像。f CQD和ECQD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高分辨率XPS光谱:样品的O 1s(g)和N 1s(h)。i、j样品的电子顺磁共振(ESR)光谱。k ECN/CQD模型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MO437)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MO438)的等值面(绿色和蓝色区域)。为在CQD和CN之间建立共价连接,研究采用了快速高效的电子束辐照策略。在高能电子束辐照下,CN和CQD表面发生键断裂和重组,形成共价键。TEM分析显示,CQD平均尺寸为2.5 nm,分散均匀,且结晶度高。FT-IR和XPS用于评估辐照前后的结构变化。FT-IR光谱显示,辐照后ECQD中C-O峰显著增强,C-H峰减弱。XPS的N 1s光谱表明,ECN/CQD中C=N-C基团增加,N-H基团减少,意味着电子束辐照促使CN上N-H键和CQD上C-H键断裂重组,形成C=N-C连接,即“N桥”共价键。CQD的EPR信号极强,证实其富含离域电子。ECN/CQD的EPR信号比CN和CN/CQD更强,归因于CQD在CN表面提供高电荷密度点,增强了离域电子浓度,且电子束辐照使CQD稳定共价接枝到CN上,扩展了共轭体系。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前沿分子轨道分布显示,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主要位于异质结界面和CN区域,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位于CQD区域,这种空间分离有利于电荷分离和快速传导。Ⅱ.催化剂的表面电荷性质图2. 原位KPFM和原位EFM表征。a KPFM测量原理图。CN在黑暗(b)和光照(c)下的KPFM图像。CN/CQD在黑暗(d)和光照(e)下的KPFM图像。ECN/CQD在黑暗(f)和光照(g)下的KPFM图像。h对应的接触电位差。i EFM测量示意图,在导电尖端施加偏置并使基材接地。j施加尖端偏压时样品相位的函数图。k带有施加尖端偏压的相位的归一化函数图。l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施加尖端偏压的ECN/CQD相位函数图。m暗、光条件下ECN/CQD不同尖端偏置下的相位图像。原位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用于评估催化剂的光生电荷分离能力。黑暗条件下,纯CN表面电位弱,CN/CQD表面电位较高,ECN/CQD表面电位进一步升高,表明共价键促进了表面电荷积累。光照后,ECN/CQD电位增加最大,证实了共价界面在增强光生电荷分离和迁移方面的优势。原位静电力显微镜(EFM)进一步探测表面电荷特性。对导电探针施加-6V到+6V的直流电压扫描,ECN/CQD的二次系数最大,相移和电荷迁移率更高,且表面存在负电荷。归一化EFM数据显示,ECN/CQD的负位移最大(198 mV),远超CN(8 mV)和CN/CQD(27 mV),表面电荷密度最高。光照使ECN/CQD的EFM相移进一步增加,表明光生电荷分离与电场诱导电荷协同作用。KPFM和EFM共同表明,具有共价键界面的ECN/CQD 比非共价体系具有更高的表面电荷浓度和更高效的内部电荷传输能力。Ⅲ.催化剂的光学和光电化学性质图3. 催化剂的光学和光电化学性质。a样品的DRS光谱。b光照下ECN/CQD能带结构示意图。c ECN/CQD的三维EEM谱。d ECN/CQD的原位EPR谱。e ECN/CQD的TRPL光谱。UV-Vis DRS分析表明,CQD和ECQD在可见光区有宽吸收,CN/CQD和ECN/CQD的光吸收能力显著增强,电子束辐照提升了催化剂的光学性能。电子束辐照使ECQD的能带位置上移,增强了光生电子的还原能力。光电化学测试中,ECN/CQD的光电流响应最高,电荷转移电阻最低,EEM和TRPL光谱表明其电荷转移快、复合少,原位EPR光谱显示其光照下能有效分离电子-空穴对,实现持续的电荷分离。Ⅳ. 光催化CO2还原活性和机理图4. 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及CO2转化机理。a合成样品的CO2光还原活性及对照实验。误差条表示由三次独立测量计算得出的平均值±标准差。b单色光照射下ECN/CQD AQYs的波长依赖性。c ECN/CQD光催化活性的时间过程。d ECN/CQD光还原13CO2产物的质谱。e CN、ECN、CN/CQD和ECN/CQD的CO2-TPD分布。f催化剂对CO2的化学吸附量。g、h ECN/CQD在光照过程中的原位DRIFTS曲线。i ECN/CQD在照明过程中的原位Raman光谱分布。j CO2还原为CO和CH4的可能机制途径。在可见光照射下的气-固反应体系中评估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结果显示,ECN/CQD的催化效率最高,CO和CH4生成速率分别为44.5 μmol g-1 h-1和0.88 μmol g-1 h-1,远超纯CN等催化剂,且具有高CO选择性(92.7%)、较高的表观量子产率(0.101% at 420 nm)和良好的催化稳定性。13CO2同位素实验证实产物CO来源于CO2,CO2-TPD曲线表明 ECN/CQD对CO₂的吸附能力强,其化学吸附的 CO2含量最高,有助于提升催化活性。原位DRIFTS和Raman光谱监测到ECN/CQD在CO2光还原过程中形成了*COOH、*CHO、*CH3O等关键中间体,证实了其光催化CO₂还原的有效性,并推测了可能的还原途径。能带结构分析表明,CQD和CN接触时会形成从CQD指向CN的界面电场,产生“S型”电荷转移机制。在ECN/CQD中,共价键作为高速电荷转移通道,增强了电荷分离和抑制复合的能力,电子束辐照提升了光生电子的还原电位,共同提高了光催化 CO₂还原性能。结果与讨论这项研究成功利用电子束辐照构建了具有N桥共价键界面的ECN/CQD异质结,将窄带隙、富含羟基的CQD与管状CN共价连接。表征结果显示,ECN/CQD中的共价键界面显著提高了电荷分离效率,降低了电荷转移电阻,抑制了荧光复合,增加了表面电荷浓度。电子束辐照还增强了活性位点密度,促进了CO2分子的吸附和活化。ECN/CQD光催化剂在将CO2还原为CO的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机理研究表明,共价键界面和内建电场的协同作用显著加速了电荷转移,带来优异的光催化性能。该研究推动了高效非金属光催化剂的发展,深入揭示了其性能提升的机制。主要创新点如下:(1)利用电子束辐照交联策略,仅需三分钟,便可以制备出稳固的ECN/CQD共价键异质结光催化剂,为连续化生产高性能催化剂提供了可能。(2)共价键在异质结内形成高效电荷转移通道,相比非共价体系,ECN/CQD电荷传输效率大幅提升。(3)ECN/CQD异质结展现出高效的光催化CO2还原性能,CO和CH4析出速率分别达44.5和0.88 μmol g-1h-1,且稳定性良好。

01/20
2025

福州大学召开2025年高层次人才新年慰问座谈会

来源:福州大学新闻网

融媒中心讯/1月17日,福州大学2025年高层次人才新年慰问座谈会在行政南楼123会议室举行,校长吴明红院士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亚雷主持会议。人事处(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校工会负责人以及50多位高层次人才代表齐聚一堂,共迎新春佳节、共话美好未来。会上,高层次人才代表立足各自的工作经历,分享个人感悟,纷纷表达了对教书育人崇高事业的热爱,对学校重视支持人才发展的感谢,对学校各项事业长足进步的欣喜。大家表示,要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吴明红校长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并作总结讲话。她首先代表学校对新增入选的国家级人才表示热烈祝贺,对新引进的国家级人才表示诚挚欢迎,对全体高层次人才表示亲切慰问。她总结回顾了过去一年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取得的成效,肯定了大家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吴明红校长强调,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始终将人才工作置于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将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确保人才生活舒心、工作安心、事业顺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以人才奋发有为、创新善为的生动实践助力学校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上,吴明红校长希望全体高层次人才要胸怀大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以更高远的站位、更宏阔的视野、更远大的追求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凝心聚力答好“教育强国、福大何为、人才何为”的时代答卷。(苏思文)座谈会现场

01/04
2025

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院士会见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中期督察专家

来源:福州大学新闻网

原标题:校长吴明红院士会见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中期督察专家融媒中心讯/2024年12月28日至29日,受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指派,由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教授和中南建筑设计研究院唐文胜总建筑师组成的督察小组,对福州大学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进行了中期督察。28日下午,督察专家见面会在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213会议室举行,校长吴明红院士会见了专家。教务处、研究生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相关负责人及建筑系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吴明红校长代表学校致辞,对督察组专家成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建设情况以及建筑学专业的相关建设情况。随后,督察小组听取了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学建设情况中期督察自评汇报,督察组专家充分肯定了学校和学院在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组长孙一民教授介绍督察安排,并与参会人员就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热烈交流。29日上午,督察小组就中期督察情况向学校和学院进行了反馈。此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中期督察工作,为建筑学专业建设的下一步工作和发展提供了实质性指导,学校和学院将着力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进,持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建筑学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刘燕)中期督察专家见面会我校教师代表与督察小组合影

12/21
2024

探索校地共赢模式 创造“顶天立地”成果

来源:科技日报

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吴明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这对于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具有深远意义。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支撑与重要载体,科技成果转化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形式。作为福建省属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州大学牢记嘱托,努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通过“扭住目标不放松”的一招一式的“工笔画”,绘就了一幅“顶天立地”、校地共赢的新时代发展蓝图。在“顶天”方面,学校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科研团队优势特色,合理布局创新版图。2024年,福州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参与完成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4年新增生物医学工程等8个博士点,获批数量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三,提升了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在“立地”方面,学校通过实施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做强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字头平台,强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成立省内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和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实施“服务八闽工程”,助力区域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以科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福州大学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对标对表“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重要要求,既聚焦科技前沿,又布局区域重点急需领域,全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汇。一是进一步做实“广深温”的合作新工程。校地合作协同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是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优选模式。学校自1995年与福州市建立共建关系以来,开创了全国校地合作为先导的科技服务模式。学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践行“城校双向奔赴同发展”的精神,在加强引领区域产业发展、技术转型升级的同时,提升社会贡献度。新福建建设10年来,校地合作全面开花,学校与南平、邵武、德化、松溪等市、县(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地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企业难题等,学校将启动新一轮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地合作工程,形成城校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新局面。二是进一步探索“多圈层”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有组织的科研和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并驾齐驱,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探索科转新模式的重要举措。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校地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对接—产业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链,探索建设“一院一行N企”“一院一厅局”“一地一精品”等科转模式,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厅校、校企合作“朋友圈”。依托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一体化协同工作体系,创新“筑巢引凤”合作模式,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激发企业开展技术革新的活力,实现了科技、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学校将依托近百个共建产学研创新平台、专家工作站,进一步构建“技术研发在福大、成果转化在企业、产业集群在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新范式,将高水平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三是进一步打造“学科+”的共建新范式。要增强高等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就要高质量发展出题目,科技创新做文章,人才培养给答案,做到发展有所呼,学科有所应。学校围绕“转化”“人才”“创新”三大高地,加强学科对接产业力度,提升人才支撑强度,拓展科技赋能广度。瞄准国家、区域社会经济重大需求,学校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等领域布局学科建设,共建大平台、开展大合作、促成大转化。在“学科+新能源产业”方面,创建国内首家“氨—氢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成功实现了首座“氨—氢”燃料发电站、首个“氨现场制氢加氢一体站”示范项目落成。为应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学校将积极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医学院,构建新型研究机构和高等研究院,进一步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强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以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09/30
2024

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院士率团出访香港、新加坡

来源: 福州大学公众号

原文标题:校长吴明红院士率团出访香港、新加坡为全面加快世界一流东南强校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对外开放,9月18日至23日,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院士、杨黄浩副校长率团赴香港、新加坡开展交流合作。代表团应邀访问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拜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随后,代表团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参访并与青年学者面对面交流。期间,代表团还走访了校友会并与校友代表交流座谈。与香港理工大学座谈交流在港期间,代表团应邀前往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智慧健康研究中心、华为网络光互联与先进计算系统联合实验室、生物光子学实验室调研交流。校长吴明红院士介绍了福州大学近年来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学校医学院的建设情况。她指出,福州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东南强校,学校顺势而为,办学格局更趋优化,此次与香港理工大学在医工交叉领域的合作定能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院士对福州大学取得的发展成果表示高度肯定,对两校开展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充满信心和期待。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杨黄浩副校长和赵汝恒副校长分别代表两校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吴明红院士和滕锦光院士见证了签约仪式。根据该协议,两校拟开展“3+1+M”“3+1+4”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贯穿本、硕、博各层次一体化联合培养,并依托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闽港医学与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与香港科技大学座谈交流在香港科技大学,代表团应邀与汪扬副校长及相关科研、教学代表就两校合作进行了全面商谈,特别是探讨了两校在医学及医工交叉领域推进合作办学事宜的可能性。拜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在港期间,代表团拜访了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汇报了福州大学近年来与香港地区开展交流合作、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情况。中联办教育科技部部长王伟明就推进福州大学与香港高校教育合作特别是闽港医学及医工交叉领域合作提出了宝贵建议。与香港校友会代表交流代表团还看望了在港校友,与福州大学香港校友会永远荣誉会长陈聪聪、荣誉会长杨鸿耀、会长李宏及其他理事和校友们进行了座谈交流。校长吴明红院士向校友们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情况,表达了母校对校友们的深切问候和关心,希望校友们常回母校,继续关心支持母校的事业发展,进一步搭建母校与在港校友之间的桥梁,积极助力闽港融合,为深化母校与香港各界合作贡献卓越力量。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吴明红院士与副校长刘斌院士等校方代表就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以及对外合作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拓展“3+1+1”及“3+2”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上达成一致意见。此次访问增进了两校间的友谊,为未来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将继续秉承开放合作的办学理念,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持续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福州大学2024年全球推介会外访期间,代表团在香港、新加坡举行了三场全球推介会,介绍福州大学整体发展情况,详细解读各类青年学者支持政策,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近300名博士、博士后参加活动。校长吴明红院士与青年才俊们面对面热情互动,详细介绍福州大学良好的发展态势,并热情邀请优秀的青年学者携手福大、共同成长。福州大学杰出校友、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教授等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到场助讲。学校党政办、研究生院、人事处、对外合作与交流处等单位负责人及代表随团出访。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福州大学官方微信团队编辑:王炯欢来源:福州大学新闻网责编:包玉兰审核:许志铭

08/15
2024

福州大学吴明红校长一行赴北京大学访问交流

来源:福州大学新闻网

融媒中心讯/8月10日上午,校长吴明红院士一行赴北京大学访问交流,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会见吴明红校长一行,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孙智利、福州大学副校长杨黄浩参加会见。吴明红校长与北京大学龚旗煌校长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吴明红校长对北京大学长期以来支持、帮助福州大学办学发展表示感谢,并介绍了福州大学医学院的建设发展情况。她指出,北京大学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具有百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顶尖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希望北京大学医学部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帮助和支持福州大学医学院建设,为福州大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医学院奠定坚实基础。龚旗煌校长对吴明红校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北京大学与福州大学的深厚渊源和密切关系,他对福州大学医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希望继续加强两校合作与交流,北京大学将全力支持和帮助福州大学医学院建设发展。吴明红校长与北大医学部座谈交流会后,吴明红校长一行还前往北京大学医学部,参观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百年历程展,并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相关负责同志举行了交流座谈会,就北京大学医学部与福州大学战略合作、临床医学专业申报、医学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具体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了合作意向。调研组一行参观北京大学医学部百年历程展学校医学院、附属省立医院相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08/14
2024

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院士一行访问北京大学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国内合作委员会办公室

8月10日上午,福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率团到访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在临湖轩会见来宾。会见后,吴明红一行到访医学部参观北大医学百年历程展,并举办座谈交流会。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杨黄浩,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财务部部长孙智利等陪同会见。龚旗煌会见吴明红龚旗煌指出,福州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东南强校”的办学目标,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优化培养模式,加强科研攻关,积极服务社会,为福建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龚旗煌表示,北京大学愿与福州大学继续深化交流,围绕相关学科共同探索,共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吴明红介绍了福州大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医学院建设等相关情况。她表示,福州大学和北京大学有着深厚友谊,未来福州大学将继续推动深化两校交流,学习北京大学先进办学经验,希望北京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福州大学指导和支持,助推福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福州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内合作委员会办公室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上述活动。

08/06
2024

福建省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在福州大学召开

来源:福州大学新闻网

原标题:【中国教育在线】福建省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在福州大学召开7月25日下午,福建省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在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召开。专家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华林等7位知名专家组成。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飏,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院士,福州大学副校长杨黄浩,福建省教育厅高教处、科信处相关负责同志及福州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论论证会开幕式由王飏副厅长主持。他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专家组的成员和此次论证会召开的背景,表示此次会议旨在通过论证,确保福建省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方案符合教育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并将福州大学未来膜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未来技术学院进行建设。汪华林院士主持论证评审会议。福州大学未来膜技术学院执行院长蓝伟光教授汇报了《福建省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方案》。他介绍,学院的建设将遵循“顶天立地”的原则,聚焦先进膜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并重,构筑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通过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促进知识共享与资源整合,从而加速膜技术的突破与升级,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推动相关技术国际化发展。同时,注重未来技术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专家组在认真听取建设方案汇报、审阅相关材料后,围绕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融合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质询与充分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福建省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方案高瞻远瞩,思路清晰,高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与长远利益,全面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膜技术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模式,对推动膜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王飏副厅长对福建省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方案给予高度评价,并对与会专家表达了由衷的敬意和感谢。他表示,膜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分支,对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省教育厅将全力支持福州大学未来膜技术学院的建设,希望学院能够成为我省乃至全国膜技术领域的创新高地和人才培养摇篮,为推动我省乃至全国膜技术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校长吴明红院士对专家组对福建省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方案论证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表示感谢。她表示,福建省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正逢其时,不仅拥有福州大学深厚的学科基础和资源优势,还得到了教育部及福建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学校将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未来膜技术学院全方位的支持,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聚焦膜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瓶颈,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同时,学校将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膜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福大智慧与力量。 作者: 王燕   中国教育在线:https://fujian.eol.cn/fjgd/202408/t20240805_2627782.shtml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共3页/24条数据

工作经历

国家自然基金委专家评审组  成员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成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特邀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分会  常务理事
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协会  副会长

工作业绩

"长期从事辐射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在辐射防护设计、污染检测分析及高效治理、环保功能材料研制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创建了应用电子束辐照及纳米材料催化技术处理污染物的理论和方法,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开辟了把系列无机和复合纳米材料应用于环境污染物检测的新领域,成功应用于大气污染和人体健康研究。 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在内的15项国家及上海市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在辐射技术有效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作用机理及应用、污染物检测分析、辐射场数值模拟应用以及辐射制备多功能智能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并先后获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多项,多项专利得到推广应用,建立了两个产学研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Natur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SCI他引10000多次,H因子42。其中部分论文被 Nature 亚太地区网站列为Featured highlight或被选为封面文章。"


学术任职

上海大学 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获奖信息

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
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