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唐辉明

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副主席,教育部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模拟。主编地质灾害防治行业规范4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11/12
2024

第二届环境、地质与岩土工程国际研讨会在杭顺利召开

来源:浙大建工公众号

11月8日-10日,浙江大学主办的第二届环境、地质与岩土工程国际研讨会在杭州顺利召开,该研讨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指导,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岩土工程专委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环境土工专委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环境保护专委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委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体多场耦合专委会协办。会议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学部地球科学三处刘羽处长、中国科学院杨树锋院士、陈云敏院士、欧洲科学院Jianfu SHAO院士、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教授,以及来自海内外90家高校和单位,环境、地质、岩土等领域的知名专家、青年学者、企业代表等近250名人员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詹良通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教授首先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和意义,他表示,浙江大学一直注重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依托“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这一国之重器,针对岩土体、地质体、合金熔体等多相物质的超重力相演变,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科技创新,本次研讨会对促进环境、地质与岩土工程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快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后,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唐辉明教授致辞,他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需求空前增长,也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地质与生态环境挑战,环境、地质与岩土工程正日益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本次研讨会不仅涵盖了当前环境、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的核心议题,更紧扣全球环境变化、能源需求等关键问题,期待本次大会能进一步激发学术创新与思维碰撞,为相关研究的突破和工程实践的进步贡献力量。大会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詹良通教授主持开幕式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致欢迎词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唐辉明教授致辞 会议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学部地球科学三处刘羽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陈云敏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唐辉明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海大学高玉峰教授,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学会主席、南京大学施斌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张利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杨春和研究员,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里尔大学Jianfu SHAO教授,国家杰青、中国海洋大学王栋教授,国家杰青、中国地质大学宁伏龙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New Zealand) Mark STRINGER教授,浙江大学周燕国教授共12位知名专家做大会报告,分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最新改革举措、环境、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的前沿科学进展,以及重大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会议还邀请了12位知名专家作大会主持人,组织了热烈且深入的学术讨论。与会代表积极参加交流与讨论,通过学术思想的碰撞,促进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与传播。此外,研讨会设置了4个平行分会场,涵盖了“深地工程与环境”、“能源与海洋岩土工程”、“岩土地震工程”和“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四大主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郑得文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程谦恭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许成顺教授,四川大学张茹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所刘昌岭研究员,同济大学马险峰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冬教授等60余位专家围绕各主题作分会场报告。与会代表们在讨论中分享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路。刘羽处长做大会报告陈云敏院士做大会报告唐辉明教授作大会报告高玉峰教授作大会报告施斌教授作大会报告张利民教授作大会报告王同涛研究员代杨春和院士作大会报告Jianfu SHAO院士作大会报告王栋教授作大会报告宁伏龙教授作大会报告Mark STRINGER教授作大会报告周燕国教授做大会报告  大会闭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朱斌教授主持。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陈云敏院士作大会总结报告。他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大会报告以及4个平行分会场报告均聚焦国家的重大需求与关键的前沿技术,开展了很多原创性研究,尤其是众多报告都注重对未来的展望,希望各位紧密结合国家的实际重大需求,开展更基础更原创的研究,希望大家想得更深、更有想象力。此外,他欢迎各位专家在“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平台积极交流并开展合作研究,诚挚邀请大家明年继续相聚杭州!大会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朱斌教授主持闭幕式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陈云敏院士作大会总结报告 会议期间及闭幕后70多名参会代表参观考察了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基础科技设施。参会代表参观国家重大基础科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图文:高   武校核:詹良通 徐文杰

11/01
2024

国家野外站三位科研人员入选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新榜单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官网

2024年9月1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 John P.A.Ioannidis 教授团队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第7版,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各领域的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覆盖22个领域和174个子学科领域。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站长唐辉明教授、蒂姆·柯斯基教授、窦杰研究员三位科研人员入选。唐辉明教授是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巴东国家野外站站长。从事地质灾害研究40年,是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国内外著名学者。他在艰苦条件下长期开展野外调查与观测工作,创建了以多场演化、演化阶段与演化状态判识和过程调控为核心内容的滑坡地质灾害演化与调控理论方法,突破滑坡多场关联监测和大变形监测关键技术,主持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IPL国际滑坡研究计划项目等,系统开展滑坡演化规律研究,提出了滑坡演化孕灾模式,揭示了滑坡物理启滑机制,提出了基于演化的滑坡预测模型,为国家减灾防灾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蒂姆·柯斯基教授自2009年被国家野外站引进为全职特聘教授,2016年荣获湖北省政府“编钟奖”,2019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作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地质学全球大地构造领域国际顶尖学者,长年深耕地质学领域研究,在学科发展、基础研究、应用创新与人才培育、国际交流合作上成果显著。窦杰研究员于2020年受聘于国家野外站,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湖北省高层次人才计划、武汉市英才计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百人计划、地大学者学科骨干人才、创新群体核心骨干。长期研究地质灾害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智慧风险管控、数值模拟和遥感与GIS在降雨-地震-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应用。三位科研人员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表明国家野外站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已处于国际顶尖水平,具有较高的世界影响力,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不仅是对入选榜单学者个人科研能力的充分肯定,更是国家野外站近年来在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成果体现。此次入选对提升国家野外站在全球影响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将推动站内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据悉,该榜单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引用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基于论文引用数(区分自引和他引)、h因子(全称“H-index”,用于评估科研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合著者修正的hm因子、单独或第一作者的文章引用数等综合参数,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排名前2%的科学家。该榜单涵盖了22个学科领域、174个细分子学科领域,旨在为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提供一个客观且真实的衡量指标,能够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科学家的影响力和科学成就。榜单链接: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7

04/24
2024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防治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重点实验室

4月19日至21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防治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举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黄正秋,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军,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副所长、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晓清出席会议并致辞。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地质安全室主任铁永波主持。大会邀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唐辉明教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黄雨教授,山地自然灾害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主任、香港科技大学赵吉东教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理工大学范宣梅教授,铁永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分别就“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和风险防控”“重大滑坡物理启滑判据与数值预报模式”“高速非稳态流动土体的冲击致灾机制与韧性防灾研究”“泥石流灾害及防治的数值模拟方法”“青藏高原灾害链动力学机制与风险预测”“高原冰碛土泥石流演化动力过程与风险判识”等作了特邀报告。陈晓清研究员、三峡大学张国栋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永双教授、四川大学王协康教授分别主持了特邀报告。大会围绕“滑坡泥石流灾害与城镇地质安全”的主题共设置了7个分会场,围绕山区城镇与重大工程地质安全评价、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动力过程与致灾机理、滑坡泥石流人工智能识别与风险评价、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模型与设备研发、滑坡泥石流防治新技术理论与方法、数据科学与滑坡泥石流防灾减灾等议题,探讨了在新时期如何从理论、方法、实践方面探索和完善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共同推动山地灾害学科发展。来自54家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104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14位专家学者作了海报分享。大会还组织近50名代表进行了强震区城镇地质安全现场技术交流。来自150多家教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660余人(线下260余人、线上4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专委会2024年工作会议,总结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安排部署2024年主要工作,并就如何更好推进专委会工作、发挥好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作用进行了研究讨论。野外考察合影与会代表合影

工作经历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  副主席
教育部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国务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评议组  召集人
国家“973”项目  首席科学家

工作业绩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模拟。主编地质灾害防治行业规范4部。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 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


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模拟

获奖信息

国家级二等奖2项
省部级一等奖4项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