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出生于重庆合川,矿山安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教授,水射流理论与新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水射流技术及其在煤矿安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担任重庆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
本报讯(记者曹忠义)日前,省委书记许勤、省长梁惠玲在哈尔滨会见了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一行。许勤、梁惠玲对李晓红一行表示欢迎,对中国工程院和各位院士专家给予龙江发展的支持帮助表示感谢。许勤指出,黑龙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建设“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中国工程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希望一如既往关心龙江发展,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等方面给予智力支持,在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等领域深化合作,促进产学研用对接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龙江就地转化,携手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李晓红感谢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中国工程院的大力支持,为黑龙江创新发展的蓬勃态势感到欣喜。他表示,中国工程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聚院士专家智慧力量,在人工智能、智慧农业、能源产业、战略咨询、人才培养等方面拓展院省合作,更好助力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建峰、费爱国、丁文华、何友、廖湘科、刘泽金、谭久彬、吴伟仁、余少华,省领导徐向国、张起翔,哈工大党委书记陈杰、校长韩杰才,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见。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 《中国证券报》28日刊发文章《“创新链”“产业链”双链共舞 中关村论坛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范式》。文章称,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盛大启幕。十大科学进展、十项科技成果集中登场,既有对未知领域的勇敢叩问,也有产业领域的坚实迈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共舞,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多位院士专家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已迫在眉睫,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仍面临诸多瓶颈,不仅需要耐心资本、长期主义的加持,也需要进一步革新高校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树立全周期成果转化理念,全方位打通科技与产业融合通道。创新成果加速产业赋能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公布十项重大科技成果。记者注意到,这些成果既包括“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等最前沿的创新探索,也包括“‘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等各行各业不断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实践,成果发布单位既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也包括中国船舶、中国绿发、健达九州、小米集团、百川智能、智谱华章等众多企业代表,充分体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齐头并进、交相辉映的创新风貌。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正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是本次公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其中就包括小米集团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材料领域的实践应用。据了解,小米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搭建了多元材料AI仿真系统,从上万种合金配方中快速锁定最优解,研发出高强高韧免热处理环保压铸材料“泰坦合金”。通过一体化压铸,泰坦合金应用于小米首款车型SU7车身结构件,焊接点减少840处,大幅提升车身结构的稳定性,并减轻车身重量、提升续航能力。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分享全球工程科技创新趋势时指出,智能化是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所在,信息技术正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阶段迈进,智能技术将成为影响最深、覆盖最广的时代驱动力,智能基础设施逐渐推广,智能产业不断拓展,智能人机交互不断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模式将深刻地改变产业与社会的形态。如何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落地应用、发挥实效?开源是降低应用门槛、繁荣产业生态的重要途径。本次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也包括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理想汽车等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北京重大开源成果”。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在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为推动行业进步,理想汽车决定于4月底将自研汽车操作系统在开源社区开放,成为全球首家开源汽车操作系统的车企。这一举措预计帮助汽车厂商和供应商每年节省千万甚至上亿的操作系统授权费用,助力提升操作系统性能与安全性。开发操作系统需要巨大投入,采用单一企业闭源开发模式,会导致行业整体资源浪费,延缓行业发展。理想汽车此次开源的内容包含车控操作系统、智能驾驶操作系统、通信中间件、虚拟化平台等若干核心组件。智能机器人步入“生产力时代”本届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机器人元素满满——四足机器狗蹦蹦跳跳为观众导航带路,人形机器人作为迎宾志愿者在前台为嘉宾答疑解惑,咖啡柜台的机械臂忙碌挥舞制作咖啡……(资料图片。新华社)备受关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加速落地应用。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出具身智能智慧药房解决方案,由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负责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银河通用创始人、首席技术官王鹤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成为一个运动健将,绝不是人形机器人的终点,“要以视觉引领肢体控制、实现自主工作泛化操作,让人形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帮手,进入人形机器人最为激动人心的时代——生产力的时代”。目前银河通用已经在北京搭建了两家人形机器人值守运营的24小时无人药店,今年年底将在全国开设100家机器人负责的无人药店。机器人可以说是集成了众多先进技术的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工程科技创新论坛”上表示,现代工程科技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其意义已超越单一领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社会韧性与文明进步的核心标志。北京正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工程科技创新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北京正以硬核创新实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面向未来,北京市将进一步强化政策集成,深化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为战略科学家施展抱负拓展空间,为跨国协同创新架设桥梁,努力打造全球工程科技创新的策源高地和融合典范。”于英杰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与会嘉宾频频提及的关键词。核物理领域很多研究成果已经“沿途下蛋”,成为赋能生产生活的重要新质生产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提到,现在很多医院都在用质子加速器、重离子加速器治疗癌症,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越来越快。他也指出,一项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界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瓶颈,需要长周期耐心资本的引入,“不是看短期效应,而是有长期主义精神,只有方方面面要素结合,才能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做得更加有效”。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耐心资本的问题。他认为,我国投资界在“耐心”方面还有差距,还需要培育长期主义的文化和心态。此外,要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加强宏观协调和管控。以商业航天为例,中国的卫星制造具备成本优势和性价比,在统一的资源协调下一定可以做起来,成为万亿级产业。“从很多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公司从初创到成功上市,一般需要12年甚至更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生死的考验,耐心资本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刘庆还指出,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水平仍然不够,尤其是很多高水平人才和优势科研资源仍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这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并不匹配。“我们的高校尤其是工科领域的评价机制不应该是论文导向的,而应该以解决技术问题、解决工程问题为导向,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科研面向企业、培养更多人才走入企业”。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项重点工作。高校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也具备相应转化机制。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转变观念,不能仅满足于在实验室做科研、发表文章,要主动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应搭建高效对接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产业充分交流,加速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至关重要。”詹启敏认为,当下,最亟待解决的是成果转化理念的问题。应当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从全周期视角出发,系统考量从科学原创的发现、科技成果的产生,再到成果转移转化的各个环节。目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接下来关键在于确保这些政策能够尽快落地实施,让各项支持切实发挥实效。(完)
12月19日,两院资深院士工作委员会换届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钟志华,以及两院30余位资深院士出席会议。第一届两院资深院士工作委员会主任宋健院士主持会议。会议听取了第一届两院资深院士工作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换届筹备情况报告,并按程序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徐冠华院士当选第二届委员会主任,陈建生、陈润生、杜祥琬、沈国舫、邬贺铨等5位院士当选副主任,30位院士当选委员会委员。侯建国代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向第一届委员会表示感谢,向新当选的第二届委员会委员表示祝贺,并向全体资深院士表示敬意。他强调,资深院士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开拓者和见证者,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的科学共同体铸就了科学民主、唯实求真的优良传统,为院士群体赢得了崇高声誉。他表示,将大力支持新一届委员会继续团结广大资深院士,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表率”重要指示要求,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卓越的战略眼光积极为建设科技强国建言献策,通过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积极引导优良学术生态,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李晓红代表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向新一届委员会委员表示祝贺,向第一届资深院士工作委员会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第一届两院资深院士委员会对两院工作给予了很多指导,并深入参与了战略咨询、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工作,为科技进步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表示,将全力做好服务和支撑工作,充分发扬两院资深院士前辈楷模作用,支持资深院士在建设国家高端智库中发挥判大势、指方向的作用,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发挥“领头雁”作用,在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培养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力量中发挥监督和表率作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列席会议。
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晓红来校,看望慰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西南石油学院院长罗平亚,并就千亿立方米级煤层气开发技术与产业化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工程院院长办公厅姜树凯,学校党委书记张烈辉,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向君陪同看望并参与交流。李晓红首先代表中国工程院向罗平亚献花慰问,祝福他身体健康、冬至快乐,并对罗平亚在耄耋之年仍然心系国家能源安全与发展、全身心扑在事业上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会谈中,罗平亚介绍了关于千亿立方米级煤层气开发技术与产业化项目的现有思考和研究计划。李晓红认真倾听了罗平亚的介绍,征询了张烈辉、刘向君的看法,并就技术路径、科研活动的组织、行业现状等进行了探讨。会谈一直笼罩在浓郁的学术气氛中,气氛紧凑而热烈。献花仪式后,双方没有寒暄,直奔煤层气开发主题。临别时,在国重室门口,李晓红紧紧握住罗平亚的手,两人还交流了许久。李晓红向罗平亚院士献花来源:宣传部 作者:刘仲铭 编辑:向发全 审核:刘恒 饶盛 终审:杜鹏
2024年11月23-24日,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带队,党组成员、副院长钟志华,院士卢春房、黄璐琦、李克强、肖伟、李春明,专家王德平等一行赴重庆市合川区调研。调研组先后赴舜驱动力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四川建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川底盘系统分公司、重庆安瑞公司、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平伟汽车系统有限公司、渭沱物流园等企业、园区,考察调研了合川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现代中药材等主导和特色产业集群。每到一处,院士专家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情况,并开展科技咨询服务。24日上午,调研组与合川区委、区政府召开座谈会,区委书记郑立伟主持会议,区长姜雪松介绍了合川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院士专家围绕合川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交流发言,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李晓红院长表示中国工程院将支持合川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支持院士发挥专业特长,助推合川在新能源汽车、现代中药、交通物流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座谈会期间,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还与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工程院三局科技合作处 胡楠)
10月20日,省委书记尹弘、省长叶建春在南昌会见了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等院士专家一行。省领导陈敏、夏文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彭苏萍、苏义脑、多吉、袁亮、李阳、郭剑波、武强、康红普、邓建军、杨春和、罗琦参加会见。尹弘、叶建春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各位院士专家来赣表示欢迎,对中国工程院和各位院士专家长期以来给予江西发展的支持帮助表示感谢。尹弘指出,一直以来,中国工程院和各位院士专家心系老区、情牵赣鄱,特别是双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西研究院为桥梁纽带,在战略研究咨询、协同科技攻关、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有力助推了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江西是一个新型工业大省,我们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等都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规模越来越大、链条越来越完整、配套也越来越齐全,正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加速迈进。当前,江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深入实施“1269”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六大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衷心希望中国工程院和各位院士专家针对我省产业发展新情况新变化加强战略规划引导、提供更多真知灼见;聚焦江西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帮助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搭建更多科创平台;帮助引荐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赣干事创业,更好助力江西高质量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将全面加强与中国工程院的交流合作,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为各位院士专家来赣工作生活搭建更优平台,营造更好环境。李晓红感谢江西省委、省政府对中国工程院的信任和支持。他指出,江西发展态势良好,前三季度实现了总体平稳、回升向好。中国工程院将在双方已有良好合作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等江西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开展“院士行”“院士恳谈会”等活动,在重大战略咨询、产业技术攻关、实验室建设、创新人才及团队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战略合作协议不断走深走实,切实为江西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魏星、海波)来源:江西日报
2024年9月3日,由我院和韩国工程院共同主办、韩国工程院承办的“第二届中韩工程科技发展论坛”在韩国首尔举行。论坛主题为“绿色科技助力碳中和”。李晓红院长、金奇南院长分别致欢迎辞,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副部长崔南浩致贺辞。中韩双方共14位院士、专家作报告,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共约120位代表参会。在主旨报告部分,韩国前环境部长韩和真、我院张小曳院士分别介绍了两国碳中和目标、战略和措施。在零碳能源发展议题,韩国SK Gas公司首席执行官尹炳石、原子能研究院院长朱汉奎、能源研究院光伏研究部主任郭智惠、我院刘吉臻院士、罗琦院士、王复明院士分别介绍了两国各部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力系统构建、核电和风电发展情况。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议题,韩国公州国立大学教授权以钧、POSCO N.EX.T Hub首席技术官金基洙、科学技术院清洁能源研究部主任闵丙权、我院孙丽丽院士、我国华能集团教授许世森、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金万勤介绍了两国以及典型行业的CCUS活动、工程示范、技术发展情况。除学术报告外,论坛进行了问答和讨论环节,与会院士、专家围绕碳中和路线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和技术、CCUS技术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探讨了中韩两国在碳中和方面的可能合作领域。院士、专家认为,中韩两国可以在碳中和的政策、路线图、先进绿色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项目以及消除电力市场壁垒等方面开展合作。论坛的举行为中韩两国工程科技界开展碳中和领域技术合作奠定了基础。去年,中韩两国工程院启动年度轮流举办学术交流研讨机制,并在中国杭州举办了首届“中韩工程科技发展论坛”。
9月25日,农业农村部与中国工程院举行工作会谈,深入交流农业科技创新进展,听取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对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意见建议,商谈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提升国家农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副院长邓秀新出席。会谈中,陈焕春、麦康森、陈剑平、许为钢等院士专家围绕动物疫病防控、作物和水产育种创新、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先后发言。韩俊就有关问题与院士专家深入交流,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双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科技大会部署,建立更加紧密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做好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这篇大文章。韩俊表示,中国工程院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层面开展工程技术研究、推动技术创新转化的领头羊,拥有一大批涉农领域院士专家,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依靠。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工程院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设立课题,联合开展重大战略、重大政策研究,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更有力支撑。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更多承担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任务,加快突破核心种源、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关键技术装备,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落地应用。李晓红表示,中国工程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和广大院士多学科、跨行业的智力优势,加强与农业农村部的沟通联系,建立经常性沟通对接机制,形成更密切、更融合的合作关系。李晓红强调,要组织院士聚焦国家战略实施和农业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农业强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和联合技术攻关,共同做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任务,为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飞监制:侯馨远 编辑:杜娟
原文标题:我校刘辉教授获评“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6月18日-20日,由中国工程院与美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美工程前沿青年研讨会(China-America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Symposium,简称CAFOE)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中国北京与美国加州尔湾同步举办。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与美国工程院院长约翰·安德森(John L. Anderson)共同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美双方学者代表60余人通过视频连线进行报告与讨论。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刘辉教授通过中国工程院组织的全国两轮选拔,作为中方代表获选参会,并荣获由中国工程院颁发的“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荣誉证书。据悉,中美工程前沿青年研讨会是中国工程院与美国工程院于2009年发起并共同主办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旨在为两国优秀青年工程科技人员提供交叉学科互动平台,对工程前沿问题开展交流与研讨。该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轮流在两国召开,与会者来自政府、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等。本届研讨会上,中美双方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每个议题分别选拔七名正式代表参会。与会代表就“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能源转型及面临的挑战”、“纳米技术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海洋工程”四个议题展开探讨。我校刘辉教授作为“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议题的七位中方正式代表之一,展示了团队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装备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一审:王尚君 二审:刘辉 三审:彭勇
本报讯(记者韩扬眉)7月22日至23日,中国工程院在京举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班。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讲授专题党课并作专题学习班总结讲话,中国工程院领导班子成员、各学部院士代表、院机关全体干部参加分组讨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同志列席。大家纷纷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7月22日上午,李晓红以“落实全会精神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为全院干部讲授专题党课,深刻解读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义和实践要求,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讲述了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结合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7月22日下午,按照中国工程院党组统一部署,各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分组讨论,院领导班子成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交流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认为,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纲领性文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7月23日上午,在全院开展专题学习研讨的基础上,李晓红发表总结讲话。他指出,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推动学习贯彻工作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李晓红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精神结合起来,在进一步学习中筑牢政治忠诚,强化责任担当,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不断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聚焦决定中的重大任务,组织院士提出战略咨询课题并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确保决定涉及工程科技领域的各项任务在中国工程院落实落地。专题学习班分组讨论了《中国工程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工作方案》。在专题学习班启动前,7月19日上午,中国工程院第一时间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和全院党员干部大会,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科学报》 (2024-07-24 第1版 要闻)
学习经历
工作经历
工作业绩
学术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