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陈建平

陈建平(1959年-),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与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土资源部非传统矿产资源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信息研究开发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数学地质协会著名讲坛专委会亚太区负责人。多年从事地质工程、地下建筑工程方面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先后承担过4项部科研项目,以及10项横向科研项目。共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先后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和全国“五小”智慧杯一等奖及浙江省青年科技一等奖,并被授予“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03/08
2025

大兴安岭成矿作用研讨暨矿业科学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内蒙古森工集团举行

来源:林海日报

本报讯(记者 刘磊 赵兴祖)3月5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内蒙古森工集团三方合作发起的大兴安岭成矿作用研讨暨矿业科学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内蒙古森工集团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对研究基地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两位院士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对大兴安岭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鼓励与会人员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积极交流、深入研讨,共同推动大兴安岭矿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俄罗斯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陈建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学求,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中色紫金地质勘查(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教授李月臣等特邀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孟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张海波,呼伦贝尔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贾效明,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王博峰,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矿产地质处副处长董国振出席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陈仁义,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武利文出席会议并致辞。呼伦贝尔市委常委,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良出席会议并讲话;森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恩和特布沁致辞;森工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关立春主持会议,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林涛出席会议。陈仁义表示,大兴安岭地区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找矿行动的重要主战场之一。作为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蕴藏着铜、铅、锌、金等紧缺战略性矿产,承载着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支撑东北振兴和边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会议中,各位专家学者和业内同仁重点围绕大兴安岭成矿规律,特别是针对该地区勘查技术方法展开交流研讨,为今年即将开展的3宗矿权评价项目进行“把脉问诊”。同时,通过本次会议就大兴安岭地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以及创新思路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推动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献计献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武利文表示,希望以本次会议为起点,深化三方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在成矿理论研究、勘查技术创新、森林覆盖区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探索等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实现央地企信息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大兴安岭地区找矿取得新突破和绿色矿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自治区两件大事高质量推进。张良表示,希望三方发挥各自优势,全方位加深合作,聚焦找矿靶区,深耕细作大兴安岭、得耳布干两个成矿带。组建专业团队,研究成矿规律,制定找矿计划,运用先进技术在空白区开展战略资源勘查,力争实现找矿突破,为国家建立战略储备基地提供支撑。深化产业合作,优化合作机制,探索“资源+技术+资本”联动发展路径,推动生态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助力呼伦贝尔市、自治区经济发展。严守生态红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落实绿色勘查开发标准,坚持“勘察一寸、修复一寸”,守护好大兴安岭的绿水青山。恩和特布沁表示,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开发潜力巨大。为落实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森工集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携手合作,共同成立大兴安岭矿业科学研究基地,这是我们在矿业科研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我们响应国家资源战略、推动绿色矿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基地成立后,我们将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科研力量,结合森工集团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大兴安岭地区成矿作用的研究,推动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并探索建立内蒙古大兴安岭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会上,张良、陈仁义、武利文代表合作三方签约,孟强、贾效明与三方代表共同为“大兴安岭矿业科学研究基地”揭牌。随后,矿业行业的五位专家进行报告分享,特邀院士和专家对报告进行点评。当日下午,与会人员共同参观风天林草公司(规划院)大兴安岭自然资源展厅。

01/04
2025

北京创新学会第一批学术委员公示(2025-2029)

来源:北京创新学会公众号

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会,作为学会的学术智囊,承担着引领学术方向、指导科研项目、评估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等多重职责。结合专家申请材料,秘书处经过严密甄选,本批入选的学术委员共18位,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学术委员们的加入,将为北京创新学会未来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更加有利于深化创新研究,推动学科、应用和发展的创新与实践。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第一批入选学术委员名单公示如下(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名不分先后)陈飞勇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日本工程院院士,山东建筑大学资源与环境创新研究院创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平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勇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院士,欧洲转化医学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巩献田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法理学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黄建钢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浙江海洋大学原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金安君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发先进材料科学家奖。李永福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山东建筑大学策划研究所所长、教授。刘世平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卢涛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整合医学中心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副院长。潘毅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讲席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院士。任晓平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美国国际外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大⾻科主任兼⾻科研究所所长。王顺利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智慧储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志坚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大鸣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导,欧美同学会理事。徐匡一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创立物联智能创新产业中心。徐文强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深圳),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张全国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导,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际生物过程学会会士。张以河北京创新学会学术委员,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创新学会2025年01月03日

08/14
2024

陈建平院士来围开展重点课题研讨

来源:围场融媒 官微

8月13日,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陈建平来围开展重点课题研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春辉,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候选人张国军出席会议,县委宣传部、县资规局、县环保局等县直相关部门及围场部分企业家参加研讨。会上,县直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家代表分别就陈建平院士及其团队专业研究方向进行研讨交流。陈建平院士表示,围场地处特殊的地质构造位置,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通过此次研讨交流,更加明晰围场的优势所在,接下来将进一步凝聚团队的力量,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围场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陈建平院士作为国家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取得多项国际、国家专利,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支撑项目,为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围场将以此次研究交流会为契机,以县域优势资源为媒介,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因地制宜抢抓机遇谋项目,抢抓产业谋发展,积极促成此次与陈院士团队的交流合作,共研产业发展方向,为围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以最优的环境、最实的政策、最满意的服务来促进合作,不断谱写合作共赢新篇章,推动围场矿业产业不断迈向高端化、绿色化。记者/陈杰制作/寇珈玮责编/张丹监审/李学武终审/宁利勇

07/16
2024

中国工程院唐菊兴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陈建平院士来校作专题报告

来源:青海大学校办公室

7 月 14 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唐菊兴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陈建平院士在校智慧大厦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分别作了“扎根青藏高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马俊主持,2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唐菊兴院士以广阔的视野、深厚的知识储备,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着重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有色金属的储备,尤其是铜矿的储备和国家安全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深入阐述有色金属的战略地位,深入浅出分析青藏高原的有色金属分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陈建平院士以其在人工智能领域丰富的专业经验、独到的心得体会,结合ChatGPT、Sora等案例,着重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重大应用领域、人工智能算力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发展主要方向和人工智能对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结构重塑的重要性。两位院士的报告观点鲜明、视角独特、内涵丰富,在场的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受益良多。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与唐菊兴院士和陈建平院士团队的合作,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交叉学科与新工科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国家对有色金属战略需求,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能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会前,马俊副校长代表学校为唐菊兴院士、陈建平院士颁发了青海大学“青大讲堂”讲座教授聘书。

07/10
2024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举办第四届“泰山地学论坛”第五期学术报告会

来源: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官网 综合技术科 作者:陈国栋

原文标题:我院举办第四届“泰山地学论坛”第五期学术报告会近日,我院举办了一场聚焦“人工智能找矿预测与地质大数据分析”的专题学术报告会,这也是我院成功举办的第四届“泰山地学论坛”第五期学术报告会。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宁振国主持会议,副院长李大鹏、田京祥研究员及院各部门4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伊始,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肖克炎教授为大家作题为《人工智能找矿预测与探矿者软件》的学术报告,肖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找矿预测领域的创新应用。他指出,通过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大量地质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精准识别潜在的矿化区域。利用人工智能模型可以成功预测资源分布靶区及成矿潜力,为后续实地勘探提供非常有力的指导,可大大节省勘查成本。紧接着,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建平教授为大家作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地质大数据分析》的学术报告,陈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历程以及地质大数据分析的最新成果。他强调,地质大数据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地质勘查数据,还涵盖了卫星遥感、地球物理探测等多源数据。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整合与挖掘,能够构建更为精确的地质模型。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参会人员积极提问,与专家们就人工智能找矿、关键技术难点、未来发展前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学术报告会,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还增进了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地学研究的发展,“泰山地学论坛”作为其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期,为促进地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次专题学术报告会的成功举办,为我院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了人工智能与地质大数据技术在找矿预测中的融合与发展。相信在不久未来,这些前沿技术将为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探带来新的突破与机遇。

08/05
2022

中国地质大学陈建平教授来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座谈交流

来源:临报融媒

20021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建平教授、省地矿局原副局长徐军祥、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卫政润一行6人来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座谈交流。副院长王伟德主持召开座谈会。院党委书记、院长余西顺,副院长冯超臣,总工程师肖丙建及相关科室人员参加座谈交流。会上,王伟德介绍了近几年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金刚石找矿成果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近几年,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取得了丰硕的地质勘查成果,深部新增金刚石资源量495.2万克拉,新发现费县大井头含金刚石钾镁煌斑岩体、江苏张集含金刚石煌斑岩体,在西峪矿区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三维成矿预测,圈定8处找矿靶区。徐军祥、卫政润对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金刚石找矿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建议,要就金刚石找矿做一个详细的规划,从基础研究做起,由面到带、再由带到点,逐步推进,在做好理论总结研究的同时,加强金刚石勘查研究人才储备。针对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下一步金刚石找矿工作,陈建平教授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建议在深部物质交换、火山构造活动、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成矿时代及期次、遥感异常的提取方面加强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成矿预测进一步完善三维成矿预测。二是建议沂沭断裂带山东段也开展专项规划研究,从断裂带稳定性、地质矿产、水文环境及地下空间等方面列出研究方向。余西顺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位于临沂沂沭断裂带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七队干部职工要有“地质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地质找矿、地热勘查、基础地质研究、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做出应有贡献,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讯员 褚志远 张强

工作经历

资源开放研究实验室  主任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信息研究开发实验室  主任
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国际数学地质协会著名讲坛专委会亚太区  负责人

工作业绩

编写出版教材《地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编写专著《高速公路岩石高边坡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方法》


科研项目

1991.07   -- 1994.12    扬子地台西缘动力变质带变形 —— 变质及其与金矿的成矿关系研究 ( 地矿部“八五”攻关项目 ) 负责人
1991.01   -- 1994.12    康滇地轴中南段铀 ( 金、铜 ) 成矿条件研究 ( 核工业总公司重点攻关项目 Y11 2 1991 0500) 主要研究者
1992.01   -- 1995.12    黄山铜镍成矿带浅富矿赋存条件及靶区优选评价研究 ( “八五”新疆 305 项目 ) 专题负责人
1992.01   -- 1996.12    一比五万南江遥感区域地质八幅联测调查 第三参加人
1994.01   -- 1996.12    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 T121 和 T387 地质旅行路线研究,部属重点项目 副领
1995.01   -- 1998.12    “第七届中法科技混委会合作项目”中“长江三峡实验区灾害地质 GIS 和遥感的综合研究”项目 第二参加人和项目报告编写执笔人
1996.01   -- 1998.12    玉龙铜矿床快速定位预测的综合研究,西藏地矿厅直属项目 负责人
1998.01   -- 1999.12    长江三峡实验区灾害地质遥感综合研究, 地矿部‘ 98 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9820028) ,负责人
1996.01   -- 2000.12    兰坪盆地演化及其成矿条件研究,地矿部九五科技攻关“三江” 项目( 95-02-001-06 ) 课题副负责人
1996.01   -- 2000.12    玉龙铜矿床 ( 体 ) 快速定位预测的综合示范研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96-914-03-03-02 ) 专题副负责人
1999.08   -- 2000.12    河北省东部地区资源与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3-4-99-419 ),河北省计委 负责人
1999.08   -- 2001.12    地质异常与数字找矿信息系统研究( DK9902005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第二负责人
1999.01   -- 2002.12    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和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项目专题 主研人员(排名第二)
2000.01   -- 2002.12    首都经济圈土地沙漠化动态分析与评价( B1-9 ),国土资源部科技司项目 负责人
2000.12   -- 2002.12    临清坳陷东部油气资源综合评价 — 油气成藏地质异常分析与资源定量预测,胜利油田横向项目 第二负责人
2000.01   -- 2002.12    不同地质异常区成矿多样性与矿床谱系研究( 400720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负责人
2000.01   -- 2003.12    西南三江北段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 200110200010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2004.01   -- 2004.12    合肥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胜利油田横向项目 负责人
2004.01   -- 2005.1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评价与可持续开发途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主研人员(排名第二)
2002.01   -- 2004.12    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矿床谱系“三联式”成矿预测研究,博士点基金( 20010491007 ) 主研人员(排名第三)
2003.01   -- 2004.12    唐山市房产管理信息系统,河北省唐山市房产局 负责人
2004.09   -- 2005.06    地质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示范,国家 863 计划《基于 SIG 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第六子课题 子专题负责
2003.01   -- 2005.12    西南三江北段重大成矿疑难问题研究( 121210530203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负责人
2004.01   -- 2005.12    “三联式”成矿定量预测评价及信息系统研究,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 104037 ) 课题负责人(排名第二)
2004.01   -- 2005.12    新类型矿产预测与资源潜力评价,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200420190003 ) 课题负责人(排名第二)
2004.01   -- 2005.12    北京邻区长城沿线土地荒漠化动态预测与评价,北京市教委 负责人
2004.01   -- 2005.12    唐山市数字化城市建设标准研究,唐山市科技局 负责人
2004.01   -- 2005.12    高新技术在古文化遗存无损探测与成像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文物保护关键技术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 专题负责人
2004.01   -- 2006.12    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200415100002 ) 负责人
2005.01   -- 2005.12    金沙江上游水电规划河段遥感地质解译,成都水电勘测设计院 负责人
2004.01   -- 2006.12    基于航天高光谱遥感数据地质信息挖掘技术,国防实验室基金项目 负责人
2004.01   -- 2006.12    中国南方重点片区海相下组合成藏条件与选区评价——油气地质异常分析与资源定量预测,中石化南方公司 副负责人(排名第三)
2004.01   -- 2006.12    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深部及外围成矿预测与资源潜力评价 主研人员(排名第二)

获奖信息

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全国“五小”智慧杯一等奖
浙江省青年科技一等奖,并被授予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96.01   学校和湖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负责和参加的其中一项教学研究项目获学校一等奖和地矿部三等奖